张婷
【内容摘要】“创意”直接影响学生的设计品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上需要有一个从基础课程到环境艺术专业设计课程的转换阶段。其核心任务应该是对学生进行“设计感”的培养,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造型基础及表达手法的基础上,可增加设计思维训练专题作业“平面——形与形态的设计:从名作入手进行图案设计的推进与转换”,解决视觉角度的平面思维与处理手段,文章具体论述其操作与研究方法。
【关键词】形 形态 设计过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初识设计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创意”,大多数学生拿到一个设计题目感到无从下手,或者是单纯地拿一些既有的案例进行拼凑,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多次询问学生觉得成功的设计案例,它们的设计者是如何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吸引人?所得到的结果竟然绝大多数是“灵感”。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研究过设计方法,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对于设计没有想过“切入点”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过多次的调研,笔者认为,其症结在于在基础课教育与专业课初步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设计思维的疏导。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完成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需要有一个从基础课程到环境艺术专业设计课程的转换阶段,在这个阶段其核心任务应该是对学生进行“设计感”的培养。所谓的“设计感”,无论是何种造型艺术,对于设计者来说都是必要的,从根本上来说这种“设计感”就是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训练对于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的实际成效以及学生作品水平的高低,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设计感”这一概念,让学生理解进行任何一个设计都需要有一个“切入点”,然后具备一套完整的设计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设计作品。笔者认为,在进行美术基础课程的写生造型训练之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造型基础及表达手法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个设计思维训练专题作业“平面——形与形态的设计:从名作入手进行图案设计的推进与转换”,解决视觉角度的平面思维与处理手段,使学生运用既有表现技法从反映客观对象,逐步迈入主动实现设计思维的树立与设计理念的表达。以下笔者分析了“平面——形与形态的设计:从名作入手进行图案设计的推进与转换”的具体操作与研究方法。
一、名作黑白灰归纳练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选择一幅写实主义的世界名画或者优秀的摄影作品(人物、风景、景物等题材不限),将所选择的画或者摄影作品复印或者打印成黑白的(图1),之后在印好的黑白稿上对作品进行黑白灰的归纳总结,使图面最终形成单纯的只有黑、白、灰三个色阶(图2)。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学生对于黑、白、灰形体的归纳能力,这种概括总结能力是进行设计的基础。
二、框选练习
学生在归纳好黑、白、灰的图面上进行框选,使原本的图面在框选过程中变为一个个独立的图案。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能力,并锻炼学生大胆抛开原圖既有的形态,主动发现想要的形态的积极性。
三、提取符号重新设计图案
学生从框选的图案中选择一至三个比较满意的图案,从这几个图案中再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图形符号,按照美学的基本原理及图案组织的成图要素重新组织出属于自己设计的一至三幅图案。这时的图案富有全新意义,从设计角度上说,其已经摆脱了原有母体,学生通过上述手法以一个新的切入点使之成为一个全新的设计(图3)。
四、解构、重组重新设计图案
从提取符号重新设计的图案当中选择一幅,将图案按照一定的规格进行切割分解。通常我们会选择将原有图案分解为若干个正方形,因为正方形各边相等的特性使得在进行重新组织的过程中可以四个方向调整色块,为整个设计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然后按照一定的设计依据,如按照图底关系、按照相似形、按照同色调靠近等,将各个色块进行重新组织,从而形成一幅新的图案(图4)。当然在分割的过程中,原有的图纸可能不一定能够刚好满足全都切成正方形色块的要求,我们可以舍弃多余的部分,当然,舍弃部分的选择会给最后成图的效果带来不可思议的影响,这也恰恰可以增加设计过程的趣味性和不可预测性,为学生带来设计的惊喜之感。
结语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完成一系列在完成学习本课题之前无法想象的作品,为他们的设计打开一条宽阔的思路,并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设计不仅仅是他们所理解的灵感爆发,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完整的设计过程最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要有一个设计切入点,然后掌握一定的手法,按照一定的设计原则认真地反复斟酌研究,发挥自己的一切专业知识和想象力就一定能设计出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友江.平面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顾大庆.设计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陈罗辉,李彦斌,文智.图案设计原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4]李杰臣.图形设计原理与实践[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3.
[5]黄厚石,孙海燕.设计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