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星
【内容摘要】文章以作者多年实践经验为基础,对电视新闻摄影的理论和实务进行了阐述,特别分析了电视新闻纪实和艺术创作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期为年轻记者的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闻 纪实 艺术
一、新闻专题片的纪实性
在新闻专题片的拍摄过程中,捕捉瞬间发生的客观事实永远是摄影记者的第一要务。这不仅是新闻的本质要求,更是对新闻摄影记者素质的基本要求。当然,对于新闻摄影记者来说,客观条件往往不能允许自己处于从容的地位,更多的是随机应变,抓拍、抢拍成为工作常态,但这往往导致镜头质量不高,难以尽如人意。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新闻摄影首先要捕捉“正在发生”的事物。只要我们对客观存在、现场做真实的“记录”,那么其依然具有重要价值,依然不失为一部好片子,因为历史事件是重大而不可复制的。
对于一个成熟的新闻摄影记者来说,其生活经验的积累要强于对机器和技术的把握,必须学会观察和体验生活,对社会上各类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认真分析和总结,要具有事件预判性。同时,要对突发事件保持冷静态度,既不能让事件的发展左右了自己的兴趣和注意力,也不能手足无措。
新闻摄影记者应当有意地进行训练,模拟一个个“突发事件”,使自己一次次进入“实战”,借以锻炼应变能力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新闻事件发生时做到有经验能判断、有能力能捕捉,有技术能实现,拍出成功的电视新闻。
二、新闻专题片的艺术性
追求新闻摄影的真實或者纪实性被很多同行奉为圭臬。所以,很多新闻记者把“拍到”作为第一要务,甚至认为过多地对镜头进行“讲究和发挥”是“非职业的表达”,脱离了新闻摄影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电视新闻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因为有了视听的优势而成为当今无可替代的“人类第一影响力媒体”,其优势在于真实地记录、传播,但是更需要进行真实的“表达”。所谓表达,除了政治立场以外,就是要对新闻的内容、形式、内涵、影响力等进行设计和加工,这恰恰就是艺术性的追求。二者不应排斥,反而要相互借鉴融合,使新闻更具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一部新闻专题片的拍摄过程中,倘若过度追求艺术性而忽略了事件的真实性本质,甚至进行“有意的加工”,那就背离了新闻的本质,出现了虚假新闻的倾向。笔者曾经看到一些专题片,在反映田间地头人们耕种劳作的过程中,记者为了反映当今人们的幸福生活,为了画面好看,让被拍摄对象穿上靓丽的民族服装或光鲜的衣服,还在拍摄时故意使用变焦、推、拉、摇、移等拍摄方式夸大画面的色彩,放大人们的面部表情,这完全违背了新闻的真实原则,扭曲了真实的劳动场景,不仅没有达到拍摄的初衷,反而让观众产生厌恶之情,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浪费了难得的新闻素材。
三、成功的电视新闻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应如何处理电视新闻专题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首先是体现事件的真实性,在技术上充分体现纪实风格,靠时间本身的真实冲击力创造新闻的感染力,体现报道的自身价值进而创造社会价值,这是电视新闻工作的基础。同时,一个好的电视新闻基础也为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可能。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门类,电视的艺术手段还是来源于电影和广播,通过技术手段对电视新闻专题片进行视听方面的艺术加工,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是为了顺应社会对电视媒介的高要求。摄影记者和后期编辑有责任、有义务进行适当的艺术创作。
以体育赛事拍摄为例,任何一个赛场都是一个新闻现场,一旦错过就不可能再发生。所以,体育摄影记者首先要学会捕捉每一个比赛的精彩瞬间:在激烈的赛场上,摄影的位置和及时反应才是重要的基本素质,把握住每一个项目的比赛特点,做到及时、准确地捕捉和记录,做到万无一失才是摄影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无论是单机拍摄还是导播指挥,都要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艺术创作与创新并重,不能单纯做一个“木头人”。
四、顺应新闻观念变化,纪实性和艺术性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新闻观念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新闻摄影的要求也在发生改变。在偷拍新闻大量出现,甚至是呈现泛滥之势的今天,对待这类新闻拍摄的标准显然不能再用更多艺术的标准来衡量。相反,真实性占据上风。
单就这类新闻来说,要让新闻的真实性与感染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要毫无摆拍的痕迹,全是“赤裸裸的公开,血淋淋的现实”。观众在看这类新闻时,几乎可以忽略掉记者的存在甚至是视角,因为此时的角度和镜头规矩与否完全不必在意,内容本身就足够具有震撼力,因为偷拍的内容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那么,在这类新闻的拍摄和制作中,究竟有没有艺术性的存在?笔者认为,艺术性依然存在。抛开器材的使用技巧和隐藏位置的特殊性,新闻记者对光影、角度的使用依然具有很大的创作空间。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在新闻《天价月饼变身记》中,通过使用逆光的手法,使被拍摄的违法人员形象出现了一个剪影的效果,面部表情显得更加诡秘,体现出了违法行为丑陋的一面。同样,在很多时候,偷拍记者往往采用俯拍的角度展现人物形象,虽然未进行人为的夸大,却增大了新闻现场感染力。一个个小小的艺术加工,同样可以促进新闻影响力的提升。
总之,笔者深信,随着法治的完善,传统大众媒体的虚假新闻可以逐步得到根除,但新闻专题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则需要在一定时间的自我荡涤中才能实现。即便如此,新闻的真实性和艺术性是一对不可分开的“连体婴”,共生共存、不可分割。这不仅是事物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文化的客观需要。
作者单位: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责任编辑: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