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松 周建恒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国内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状况的分析发现,目前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定位还是放在广播电视发展变革的环境下观照,这样的定位过于局限,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无法适应新媒体快速发展变化的现实。应该在艺术学与传播学的视野下重新审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尤其是应以艺术教育的理念与传播学的融合,拓展其内涵,培养适合新闻、娱乐、艺术表演、评论员等不同层面需求的专业人才,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媒介融合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学科定位
近年来,媒介技术的发展使移动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一大批新媒体涌进了人们的生活,新媒体的出现加快了传统媒体改革转型的步伐,同时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交互并进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在十多年时间里飞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背景,播音主持艺术教学过程中很多传统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开始显现出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窘迫。因此,有必要以新的视角来审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定位,研究解决媒介融合背景下专业建设发展的困境与矛盾。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涉及多门学科的边缘性专业,其中联系最为紧密的是语言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定位一直存在争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前身是播音专业,1963年在北京广播学院设立,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来的播音专业调整更名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并将其定位为艺术类专业。2011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在原有的12个学科门类的基础上将艺术学从原来的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艺术学升为学科门类带来了学科建设的新突破。2012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明确为新增的艺术学门类五个一级学科之一的戏剧与影视学类下设的33种专业之一。
“播音是一项特殊的言语活动,具有言语传播的性质;播音是一项新闻实践活动,具有新闻性;播音是一项艺术创作活动,具有某些艺术属性。”①作为多学科融合产物的专业,艺术学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支柱之一,在回顾总结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基本教学中有“一对一,带播”等借鉴其他艺术专业的基本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艺术学属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播音主持专业划归艺术类最重要的原因是现行高考制度下,只有将其放入艺术类专业才能取得提前招生的资格,才能提前对学生进行专业测试。这样的分析有失偏颇,强调了划分中的人为主观因素,而忽略了播音主持专业本身所具备的艺术特质。从实践一线的需求看,播音员、主持人单一的技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媒体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多地聚焦在采访、写作、编辑等新闻基本功的训练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播音主持所特有的艺术内涵缺乏足够的关注,造成不少播音员主持人在艺术素养方面的缺失,逐渐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反而不能很好地坚守新闻传播的理想和追求。在融媒时代,决定播音员主持人竞争高度的是思维的个性,然而决定这个高下的不是新闻传播业务基本功,也不是单纯的艺术感受力,更不是基础的语言表达技巧,而是由艺术教育为起点的人文教育理念的积淀和升华。
广播电视传统媒体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视听平台,播音主持艺术与广播电视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2012年本科专业目录的专业介绍中,关于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②。这也决定了目前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多是围绕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专业教学向广播电视方向倾斜,培养出镜记者、新闻评论人才成为很多新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的专业培养方向。2012年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划归新增的艺术学门类,在最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关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要求,主要强调“接受普通话发音、播音发声、有声语言表达、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播音主持创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③。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呈现出全新的“交互式”传播形态,在传播手段上,录音、录像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的普及使得原来只能由广播电视媒体承担的播音主持活动,变得更加普及、方便、快捷。原来认为专属于广播电视的播音主持的专业内涵也在不断拓宽边界,艺术表现的属性越来越明显,在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效果也越来越凸显。
播音主持与语音、语法、修辞等语言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专业教学中有一定比例的普通话语音课、语言表达课程,显现出语言学与播音主持艺术之间融合的特性,这一点在过去的专业研究与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播音主持是一种传播行为,处于多学科融合边缘的播音学“立足于哲学、艺术学、新闻与传播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四大学科支柱”④,在媒介融合的全新背景下,必须打破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其纳入更大更全面的传播学学科范畴内,以传播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定位,重构学科内容和教学体系,才能实现协调的发展。
在主持人节目形态引进之初,关于播音员和主持人的称谓、职责、作用等争论非常激烈,而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站在传播学的角度反观播音主持的艺术创作过程,可以预见二者之间的界限将逐渐缩小,最终趋于融合。“我们使用播音员这个术语,因为其保持着一般的使用习惯且仍然适用于广播行业工作的描述。这一过时的术语最终将被取代。”⑤“播音员、主持人的称谓都只是一个过程,其本质和最终结果都是传播者、传播主体或创作者。”⑥传播学理论研究中对于传播者的定义,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⑦这个由传播学理论和实践得出的结论,为重新思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定位与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窗口。不可简单地将学科定位在艺术学、新闻传播学或者语言学的范畴,其中必然有多学科的交叉。“今天的演播人员是一个传播者,是信息的催化剂。无论信息时新闻、商业广告,还是訪谈对话、体育比赛转播,传播者的任务是建立信息原创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渠道。”⑧对传播者而言,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并不是说如果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就能成功,综合性的知识背景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越来越显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网络技术日渐普及,个体的参与变得越来越方便,自媒体大量涌现,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构筑的公共话语平台上发表言论、参与互动,人人都变成了媒体。音视频的制作在规范的约束下同时还需要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这样就要求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不能再局限在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而需要扩大到自媒体的领域。在这个转变中,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基础,语言表达的艺术素养和网络技术的支撑是辅助,尤其是在观点个性化的基础上最终实现语言表达的个性化,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因为对学科基本定位和教育理念的不清晰,所以部分开办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虽然有“突出个性化培养”等表述。但是对于大多数从事播音主持教学的教师来说,并不是十分清晰,这样的表述究竟应该如何体现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上,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学生培养的盲目性。在媒介融合时代尤其是新媒体大量涌现的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定位应以艺术学为起点,融合传播学的视角,进一步加强与广播电视学的交叉与融合,明确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艺术性与其传播属性之间的关联,才能获得更开阔的视野。
注释:
①张颂.中国播音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②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④付程主.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⑤⑧卡尔豪斯曼.美国播音技艺教程(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⑥姚喜双.在创新中继承 在继承中创新——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A].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