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 杜建文 卢欢
【摘要】 目的 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超声波治疗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为临床上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行常规的扩管、抗凝、抗感染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上加用超声波治疗仪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的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超声波联合基础治疗较单纯的基础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更加显著。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超声波;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01-01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 [1]。脑梗死发生后通常会因脑组织缺氧、缺血等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和意识障碍,其中运动障碍是脑梗死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此,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超声波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3]。本文主要以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超声波治疗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的诊断均依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临床医师结合CT或MRI检查排除脑出血;发病在48h以内,血压控制在180/100以内,肌力0~3级。排除标准:脑出血患者、深度昏迷的患者、脑疝形成的患者、既往有脑出血病史的患者、伴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本次研究共纳入120例研究对象,治疗组60例,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56.1±9.2)岁,发病时间0~72h。对照组60例,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8.4±8.5)岁,发病时间0~72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材料与设备
SUT-680与SUT-500型超声扫描血管治疗仪(北京天行健医疗保健科技有限公司),频率为800KHZ,输出率<1.8W/cm2,占空比为1:4。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30mg依达拉奉(国药准字为H20110090,福建天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100ml0.9%氯化钠进行静脉滴注2次/d。
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超声扫描血管治疗仪进行治疗。实施弹性带固定4个超声声头,且置于病侧颈内动脉、颞窗、枕部基底动脉区或病灶在头皮相对应的投影区。超声仪器的另一装置即生物电安置在偏瘫肢体,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剂量。25min/次,1次/d。
1.4疗效观察指标
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入院时)及治疗3周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ESSS)改善情况。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根据1995年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主要测定患者的意识、水平凝视、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几个方面进行评分,分数越高神经缺损功能程度越严重。
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分。
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抽取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周后的空腹静脉血5ml,注入含有抗凝剂的试管中进行血液流变学的相关分析。
1.5统计方法
所有收集数据录入Excel2003,在spss10.0中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改善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好转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与血液黏稠度增高现象,导致患者的大脑神经细胞缺氧及缺血,导致神经细胞坏死、凋亡。患者会出现语言障碍、记忆力减退及偏瘫等综合性临床症状。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血液黏稠度增高,且与血液摩擦力增高。由于患者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促进斑块形成,进而形成脑血管微血栓,引发深穿支动脉狭窄、闭塞,最终引发脑梗死疾病。脑梗死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使得脑组织出现坏死。急性脑梗死患者急需恢复血液供应,恢复脑细胞的生机。急性脑梗死治疗主要缩小梗死灶,降低患者的残疾率。常规治疗中的依达拉奉是临床中常用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可以有效降低梗死病灶的血液流量,增加患者腦内NAA含量,降低脑梗死对患者脑部神经细胞的损伤。但常规西药的治疗时间较长,临床效果不显著。在脑梗死发生过程中,疾病与患者的血液高凝高聚状态具有密切联系,可以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反应患者的血流变化。超声波高频机械振荡,使得血液中的有形成分逐渐发生激烈碰撞,且在血管内发生微热,促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血供,解除患者的动脉痉孪。促进缺血区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患者病灶周围的供血供氧现象,促进物质代谢以及酶的活性度,促进外周神经元的兴奋度,恢复患者肢体功能。超声波经过一系列的理化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脑细胞功能,促进患者脑功能恢复,降低血黏度。常规西药治疗联合超声波治疗仪,可以有效扩张患者血管,消除动脉粥样物,促进栓子溶解,降低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及红细胞压积,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5]。
本研究通过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比常规治疗法与联合超声波治疗仪两种治疗方法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同时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特征。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接受治疗3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下降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中常规药物联合超声波治疗仪的治疗效果显著性高于西药治疗,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这一结果和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相一致[6]。因此,我们认为,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建议采用常规治疗联合超声波治疗仪,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疾病的治疗效率。
综上所述,常规治疗联合超声波治疗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全面有效治疗心肌梗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 任全维.刘瑞珍.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01(07):842-845
[2]陈秋.青绍华.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01(02):161-162
[3]刘沛,杨龙生化指标与超声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J].临床医学,2012,32(10):96-98
[4]魏林节.冯国君.董红让.等.丹参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01):58-60
[5]陈秋.青绍华.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01(0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