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家系报告

2015-10-21 20:03付何云李才锐孙曙光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眼角膜位点眼压

付何云 李才锐 孙曙光

【摘要】目的總结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primaryinfantileglaucoma)的特征,常突变的基因,供同道借鉴。方法通过临床发现的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primaryinfantileglaucoma)家族性系统性疾病,分析发病特征,病情。结果与PCG相关的候选基因为CYPlBl、LTBP2和MYOC,已经明确4个PCG的致病基因位点,位于2q21上的GLC3A、位于1p36上的GLC3B、位于14q24上的GLC3C以及位于14q24.3上的GLC3D。结论PCG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多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需要更多的PCG家系以便发现新的候选基因并且进行研究,探究PCG的发病机制,以促进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并最终实现基因治疗。

【关键词】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primaryinfantileglaucoma);遗传;基因;家系

【中图分类号】R56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91-01

项目名称:云南白族人群IL-4,IL-6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病变的关系(编号:81260153)云南省科技厅基金:ERK信号通路Crosstalk介导的糖尿病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研究(编号:2011FZ162)

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primaryinfantileglaucoma)见于新生儿期或者婴幼儿时期。约50%的患儿出生时有表现,约80%在1岁内确诊。其中65%的婴幼儿型青光眼患儿为男性,并且70%为双眼性。有部分家系虽然显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大多数患儿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外显率不全并且有变异,或呈多基因遗传疾病表现[1]。

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primarycongenitalglaucoma)是由于胚胎时期发育障碍,使房角结构先天异常或残留胚胎组织,阻塞了房水排出通道,导致眼压升高,整个眼球不断增大,故又名水眼,或称发育性青光眼。根据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的青光眼分类方法[2](1979),将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PCG)分为三型,分别为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primaryinfantileglaucoma),青少年型青光眼(juvenileglaucoma)及合并其他先天异常的青光眼(glaucomaassociatedwithdevelopmentaldisorders)。PCG在婴幼儿型青光眼中最为常见。

我院最近发现一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家系,现报告如下。

1病例报告

先证者,男,3岁4月。于2014-03-17日来院就诊。患儿姨妈述自出生起觉患儿眼球大,畏光,流泪、视力差,无双眼胀痛情况,8月大时在云南省红会医院诊断为双眼先天性青光眼,测眼压正常,未进行特殊处理,2013年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双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开术,术后自觉双眼较前缩小,3月来觉患儿眼球较前逐渐突出。一周前来我院就诊。检查见:裸眼视力:右:数指/30cm,左:数指/1m。矫正无效。眼睑无内翻及倒睫,双眼结膜无明显充血,右眼角膜较左眼大,右眼角膜横径:12.5mm,角膜水肿,呈毛玻璃样浑浊,左眼角膜横径11.5mm,虹膜色素稍淡,双眼前房深,双眼眼压:Tn+2。(图1,2,3)

先证者母亲,30岁,双眼先天性青光眼,右眼已摘除眼球,左眼角膜浑浊。(图4)

先证者外祖父,57岁,双眼先天性青光眼,现双眼光感。

现患儿双眼青光眼阀植入术后,跟踪随访,目前病情稳定,无明显变化。

2讨论

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大多出生时已存在,约40%的先天性青光眼初生时即表现为婴幼儿型青光眼,属遗传性眼病,多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会致失明,并且严重影响外观,引起多种严重的继发病变。青光眼是由于眼内压升高引起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的一种严重致盲性眼病。其病理损害是由于长期高眼压状态使视神经逐渐萎缩,不可逆转,没有复明的可能,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重要。

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可以为先天性青光眼的早期筛查,早期治疗带来划时代意义。其致病基因的发现、定位及其突变定位分析是基础,目前报道的与PCG相关的候选基因为CYPlBl、LTBP2和MYOC,已经明确4个PCG的致病基因位点,位于2q21上的GLC3A、位于1p36上的GLC3B、位于14q24上的GLC3C以及位于14q24.3上的GLC3D。CYP1B1基因的突变在广泛研究中,P450的酶功能受影响源于CYP1B1基因突变导致CYP1B1蛋白结合血红素或分子折叠异常。不同人种的CYPIBI基因的突变有大量报道。Chakrabarti[3]等研究,对FOXCl基因突变筛查,在线粒体DNA中发现变异位点。新的基因及突变位点也在陆续发现中,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PCG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多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某个单独的基因突变不能完全解释PCG的分子遗传学机制。2011年Lee等的研究显示,可能存在其他PCG遗传机制[4]。因此,需要更多的PCG家系以便发现新的候选基因并且进行研究,这将有助于探究PCG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并最终实现基因治疗奠定基础。同时,青光眼的早发现跟新生儿眼病筛查紧密相连,医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研究中要加强新生儿眼病筛查。

图1患者家系图

图2患儿照片

图3患儿照片

图4患儿母亲照片

参考文献

[1]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68

[2]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962-1974

[3]ChakrabartiS,KaurK,RaoKN,elal.ThetranscriptionfactorgoneFOXCIexhibitsalimitedroleinprimarycongenitalglauco-ma.InvestOphthalmolVisSci,2009,50:75-83.

[4]LeeJH,KiCS,KimHJ,eta1.AnalysisofcopynumbervariationusingWholegenomeexon-focusedarrayCGHinKoreanpatientswithprimarycongenitalglaucoma.MolVis,2011,17:3583-3590.

猜你喜欢
眼角膜位点眼压
眼压自测法——指测法
相信科学!DNA追凶是如何实现的?
DNA甲基化跨代遗传取得新进展(2020.6.11 中国科学院)
眼压正常为何还得青光眼?
斯里兰卡:每一任总统都会捐献眼角膜
鸡BCO2基因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生物 信息分析
一种改进的多聚腺苷酸化位点提取方法
3D打印眼角膜来了
3D打印人类眼角膜问世
全球首例3D打印人类眼角膜问世 用于移植或仍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