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燚兰
【摘要】方法将5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常规护理及特定心理护理,并记录干预前,干预一周后,干预一个月后的病患SAS数值,最后用统计工具分析护理结果的有效性。结果实验组病人的SAS数值在干预一周后无显著差异,干预一个月后显著低于观察组。结论简明阿德勒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方法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心肌梗死动力性心理护理焦虑情绪
【中图分类号】R5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17-02
心肌梗死在诱发其发作的慢性疾病的各种症状中可能并不特别显著,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不会被病患感知,但也有可能在发作的过程中引发猝死或严重的血液动力状态恶化。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还给患者及患者亲属的心理造成巨大的负担,对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因此变得非常必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了我院2013年5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入院治疗的5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样本,男34例,女16例,年龄49-82岁。通过查阅病患病历,跟踪问卷调查及与患者交谈,综合记录并评价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状态。
病例选择方面,西医诊断标准参考1981年WHO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除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外,且愿意配合治疗。排除标准:出现合并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并发症的重症患者,以及不同意进入研究的病人。
1.2方法
将50例患者中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大于40分的32位病人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16例,实验组16例。观察组进行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处进行常规护理外,还进行动力性心理护理。两组在性别、年龄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护理包含并不局限于绝对卧床休息一周,卧床期间间断或持续供氧,监测心电图情况,西药治疗(beta受体阻滞剂等),观察有无并发症症状。心理护理具体做法下节详述。
1.3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处理均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
2心理护理措施
2.1常规心理护理
2.1.1疼痛程度科学评定控制患者疼痛虽然主要通过药物实现,但是有针对性的疼痛控制行为是心理护理的重要环节,可以让病人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从而缓解独自承受痛苦的心理压力。实施方法是对相关护士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的使用培训与指导,并依据该表有针对性地帮助病人控制疼痛。
2.1.2放松训练放松训练的可以使使患者达到一种主观的安静状态,逐渐产生安静和祥和的感觉。具体做法:1、深呼吸放松法:让患者体位舒适,然后闭上双眼集中意念慢慢地做深呼吸,肌肉的交替收缩舒张。该练习坚持每天做一次,每次15分钟。2、想象放松法:在护士的指导下让患者放松并闭上眼睛,并随着护士的语言指导逐步展开想象。需要注意的是护士要事先了解患者在什么情境中最感放松,并有意识的进行引导。3、音乐治疗:鼓励病人选择轻柔舒缓的音乐,在每天午后、晚饭后各听一个小时左右。
2.1.3与家属沟通病人家属,尤其是配偶对病人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了解更多,通过与他们沟通能够更快的了解病人的想法及其背景。具体做法:详细和病人家属、配偶介绍心肌梗死病情的发病原因、病情可能发展方向、后果以及费用等可以透露的信息,做到让病患家属心中有数。
2.2简明阿德勒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
针对焦虑障碍的简明阿德勒动力性心理治疗方法分为两个阶段,共九次治疗。第一个阶段持续时间一周,总共进行三次治疗;第二个阶段持续时间两周,每周进行两次治疗;第三个阶段持续时间两周,每周进行两次治疗。
第一阶段:急性焦虑发作的治疗。按照精神动力学的观点,为了减轻焦虑发作的症状,应揭露这些症状的潜意识意义,因此采用下列策略:初始评估和早期治疗包括初次发作的环境和情绪的探讨、焦虑症状的个人意义及后来焦虑发作的内容与情绪的探讨;焦虑障碍的精神动力性冲突,包括分离与独立,愤怒的识别及表达的管理与应对;第一阶段治疗的预期反应以焦虑症状的缓解程度为标准。
第二阶段:焦虑发作的易感性治疗。为降低对焦虑发作的易感性,必须理解并改变病人核心的心理动力学机制。这一目标要通过对移情的理解来实现。治疗策略如下:理解移情的性质及修通;对第二阶段治疗的预期反应包括各种关系的改善,减少分离、愤怒和性的冲突性及焦虑性体验;减少焦虑障碍的复发。
第三阶段:治疗结束时患者反应的探讨。焦虑障碍患者的精神动力学机制是难以处理压抑的想法或愿望,。按照精神动力学的观点,治疗结束时将使患者再次体验与治疗师的处理压抑的想法或愿望的冲突,从而使患者理解其潜在的幻想。采用的治疗策略为:让患者在治疗结束时通过移情再次处理压抑的想法或愿望;对第三阶段治疗的预期反应包括症状的暂时性再发作和新的处理压抑的想法或愿望的能力。
3结果
经过对16例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动力性心理治疗后,焦虑情绪控制效果显著。具体每组患者SAS評分结果如下,实验组患者护理前得分为55.71±4.15,护理开始一周后45.23±3.89,护理开始一个月后32.63±4.19;对照组护理前为54.38±5.47,护理开始一周后47.73±4.96,护理开始一个月后39.82±3.08,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前以及护理开始一周后的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护理开始一个月之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
4讨论
本文通过精神动力学的理论与国外临床应用成果设计了实验组心理护理的策略,并在对比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动力性心理治疗首先要通过建立护理人员和病人之间的认同感来达到了解病人心理背景,梳理病人焦虑情绪来源的目的,这种沟通治疗需要时间,所以不能在短时间内表现出很好的效果。实验数据也表明,干预开始后一周的时间,虽然进行了三次动力性心理治疗,但是病人的SAS评分并没有显著的低于观察组,P值也表明两者的差异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第二、三阶段的动力型心理治疗通过第一阶段治疗的沟通,又完成甄别可改善的病人心理动力学机制,以及焦虑障碍再体验等过程,逐步体现这一治疗方法的疗效,此时的实验组病人在焦虑情绪的SAS评分水平已经明显低于观察组,P值表明两组SAS评分水平有着显著的差异。
参考文献
[1]董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小时内的心理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1).
[2]贾敏.中青年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008):140-140.
[3]李艳红,毕美娟,范雪燕.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6期.
[4]Salminen-TuomaalaMH,?stedt-KurkiP,RekiaroM,etal.CopingWiththeEffectsofMyocardialInfarctionFromtheViewpointofPatientsSpouses[J].Journaloffamilynursing,2013,19(2):19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