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体会

2015-10-21 20:03章最最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护理

章最最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要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对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2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气管切开术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安全渡过急性期14例,最终拔出气管套管;并发肺部感染死亡1例;另外转院医治5例。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科学的护理,防止肺部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08-01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是指广泛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干损伤、颅内出血等,多呈不同程度昏迷状态,且昏迷时间较长(6h以上),伴有生命体征改变,咳嗽、吞咽反射均减弱或消失,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一般都是创伤严重,救治处理较为困难,因此及时的气管切开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肺部感染是造成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死亡的重要诱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安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有气管切开,昏迷时间超过7天,颅脑手术,误吸呕吐物等因素,因此,加强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就显的非常重要。回顾我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间共收治气管切开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共收治气管切开病人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在38岁—87岁之间,平均年龄49岁。交通事故伤14例,坠落伤3例,打击伤3例;行开颅手术16例。入院3—5天后都行气管切开术。

1.2 结果

20例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中安全渡过急性期14例,最终拔出气管套管;并发肺部感染死亡1例;另外转院医治5例。

2护理

2.1病情观察

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改变及缺氧情况,注意有无皮下气肿、有无套管移位、脱管,有无术后出血等,注意痰液的性质、颜色、量,患者的咳痰能力,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并及时采集标本做好痰培养和药敏试验。记录24小时尿量,监测电解质、肝肾功能及血气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及时可靠依据。

2.2基础护理

2.2.1环境管理

置患者于单人房间,保持病室安静、清洁。保持室温在18-20℃,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上。紫外线空气消毒1-2次/d,通风2-3次/d,20-30分钟/次。严格执行探视、陪护制度。

2.2.2气管套管的护理

气管内套管清洗、消毒3次/d,注意无菌操作。外套管应固定妥善,松紧适宜,随时调整,随时观察气管套管的气囊是否漏气,以防止脱出或压迫颈部血管及损伤皮肤。

2.2.3口腔护理

用生理盐水棉球进行口腔护理,2次/d,着重清洁牙齿、舌苔、上鄂面,预防口腔感染、肺部感染。

2.2.4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用温水擦身,1次/d,促进血液循环。温水擦洗会阴部,及时清理排泄物。卧气垫床以防压疮。

2.2.5尿管护理

昏迷患者留置导尿管,每日用0.5%碘伏消毒会阴部及尿道口,定期更换尿袋,间歇性夹闭尿管,锻炼膀胱功能,谨防各管道脱出及并发症发生。

2.3饮食护理

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饮食,使患者能及早的补充营养物质,恢复脑细胞功能、促进颅内血肿的吸收。对于3天后仍未清醒者,应用胃管进行鼻饲,每2h鼻饲1次,6-7次/d,缓慢注入,温度要适宜(38℃-40℃),在鼻饲前半小时,应该将患者床头抬高50度,鼻饲后保持体位约1h后,应用轻柔的动作帮助患者翻身,预防胃液反流。

2.4体位护理

行气管切开术后24-48h去枕平卧位为好,不宜过多更换体位,不宜头部过多后仰,以免发生脱管或角度变动太大,压迫并损伤气管内壁。床头抬高15-30度,以利于改善通气,增加组织供氧,改善缺氧症状。长期卧床者翻身叩背,1次/2h,促使痰液排出。翻身时要防止气管套管移位,套管末端压迫气管内壁,造成气道损伤,影响通气而窒息[1]。

2.5气道湿化护理

我科采用持续加温湿化氧疗进行气道湿化,即以加温加湿器为中心,用呼吸管道一头连接氧气流量表,一头连接文丘里吸氧面罩,对患者进行持续加温气道湿化。根据文丘里原理,通过文丘里孔的大小,调节吸入氧气浓度,通过氧气流量调节产生气体流量的大小,产生的气流再通过加温濕化器,使吸入气体达到36℃的饱和湿度,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加湿罐里加无菌蒸馏水,氧流量3-10L/min,保证气道的充分湿化。

2.6吸痰护理

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有效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最重要措施。有效吸痰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从而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减少肺部感染,提高患者的呼吸道护理质量。吸痰时必须遵守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吸痰管应选用软质,圆头的硅胶管,吸痰管的外径应不超过气管套管内径的1/2。吸痰管要求每次1管,用具专人专用,每天更换吸痰用生理盐水液,口鼻腔与气管内吸痰管要严格区分开,吸痰时动作要轻、稳,压力保持在0.04-0.053MPa,每次不超过15s。吸痰的次数应根据病情、痰鸣音的多少或剧烈咳嗽程度而定。吸痰指征:(1)凡呼吸时套管内传出响声,表示套管和气管内有不易咳出的分泌物,需吸痰,(2)当病人咳嗽或呼吸抑制时,听诊有湿罗音,通气机压力升高,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时应及时吸痰。

2.7拔管护理

患者病情稳定,呼吸平稳,咳嗽、吞咽反射恢复,呼吸道分泌物减少,能自行咳痰,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水平时可试行堵管。先堵管24-48小时,患者无呼吸困难及其他不适,次日可行拔管,用蝶形胶布把创缘拉拢。创口愈合前,需严密观察患者呼吸情况。

2.8康复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急症,颅脑损伤患者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等功能障碍,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到患者早日康复,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国内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早期护理干预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大多数学者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受损的神经元的生长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在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神经、运动及认知功能康复和并发症预防方面中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3-4]。护理人员应与患者(清醒患者)做好良好的沟通,调动其健康保健的积极性,向其传输早期康复的护理理念。早期护理康复根据患者病情循序渐进进行,如主动活动、被动运动、保持良姿位、床上训练、促醒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语言训练等。

3讨论

气管切开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一项重要的急救措施。气管切开后作为有创人工气道,患者的呼吸道就与外界相通,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和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病原菌易侵入支气管和肺部,因而也是造成重度颅脑损伤外伤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故精心细致严谨的护理尤为重要。早期的康复护理对患者神经、运动及认知功能康复和并发症预防方面中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早期康复护理应在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患者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后的48h之内进行[5],对于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减少病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治愈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6]。

參考文献

[1]王红霞.安普贴治疗压疮效果观察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5):266.

[2]刘萍,谷留平,吕琪芹.重型颅脑损伤的呼吸道护理[J].中外医疗,2009(16):165.

[3]谢文芳.早期护理干预对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66-67.

[4]张曙林.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的麻醉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125-126.

[5]孙梦霞,陈露.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肢体的早期康复护理[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4):795-803.

[6]蒲成英.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1,(4):1471-1472.

猜你喜欢
重型颅脑损伤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紧急气管插管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的意义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
重型颅脑损伤后中枢性低钠血症的时间窗研究
腰大池持续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价值探析
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临床救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