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仪
【摘要】目的:明确精神科住院病人的急性期行为,确立相关行为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的精神科住院病人的资料及护理病历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结果显示,精神科住院病人急性期行为存在攻击性,其中189例出现过攻击性行为,攻击对象包括护士、医生、护工、家属等与之有接触的人群。
结论:精神科住院病人急性期行为存在一定得危险性,采取相关护理对策对保障病人、医务工作者及患者家属的权益至关重要。
【关键词】精神科急性期行为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48-01
精神科病人在精神症状和精神因素的影响下急性期行为多表现为暴力伤人行为,医务工作者,尤其是护士在工作中冒着极大的危险。和精神病患者接触是一件很艰苦的工作,一方面他们要时刻记住自己面对的是病人,承受着工作繁忙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也面对来自病人的危险。因此,我们做此项研究,以了解精神病患者急性期行为表现,从而对某种行为采取适当的护理对策。不仅保障了医务工作者的人身安全,也保证了病人接受最全面的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医疗过程。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精神科住院病人的资料及护理病历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其急性期行为出现的原因、过程等。
2.结果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共收治住院患者593例,其中189例出现急性期攻击行为,男性109例,女性80例。年龄在14—52岁,平均年龄25.3(±1.3)岁。职业:职工56例,农民123例,学生10例。文化程度:大学5例,高中30例,初中52例,初中级以下102例。诊断:精神分裂症119例,抑郁症2例,人格障碍23例,酒精中毒精神障碍10例,躁狂状态35例。
3.讨论
根据精神病患者的资料和病历资料显示,急性期患者攻击对象包括护士、医生、护工、家属等与之有接触的人群。攻击原因多为病情发作自己无法控制,包括被害妄想、幻听、幻视、否认(否认自己有病)病情与人发生冲突、脑部功能障碍等。攻击方式包括:肢体攻击,用身体击打比人,冲、撞等;语言攻击,谩骂、威胁、嘲笑等;借助物品,拿棍棒、刀叉、桌椅等可触及的物品击打别人。急性期精神病人行为后果不可预测,具有一定的严重性,这已经引起精神病学及法律学界工作者的重视[1]。因此,针对性的采取恰当的护理对策至关重要。
4护理對策
4.1做好入院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患者入院时护士要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包括病史病情,家庭背景,生活背景等,不遗漏任何潜在危险因素。对有暴力史的患者加强防范。在做常规护理工作时,安置好患者,避免出现过激行为。对有暴力现象出现的病人做好交班,同时保障其他患者的安全。值班护士时刻警惕,避免危险发生。
4.2严密观察病情,实施个体化护理护士应随时观察病人的举止言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对急性期发作的病人要保持冷静,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旁敲侧击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彩玉适宜、有效的措施,减少即热因素,避免沟通不当导致的冲突。在日常工作中,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需求,对不能满足的不要当面直接拒绝,可采取委婉的方式让其放弃原有的想法。精神病患者往往比较敏感,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
4.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疾病治疗过程的基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十分重要。精神科护士精神压力大,工作辛苦,但仍要树立为人民服务,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做到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4.4做好自我防护面对急性期的患者往往等于面对危险,因此护士做好护理工作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不要与危险性病人单独接触,与患者保持一定距离,要善于需求帮助。还要做好自身心理防护,科学的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增进自身心理健康[2]。
参考文献
[1]刘育清精神科护理安全工作中的潜在性法律问题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6):249-250.
[2]任泽娟,李林,胡娅.丽对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4,4(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