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期预防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2015-10-21 20:03李惠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静脉炎白血病急性

李惠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期静脉炎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8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在化疗期采用系统静脉保护方法给药;干预组4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化疗开始前即加强健康教育,输注过程中应用山莨菪碱加硫酸镁及葡萄糖混合浸润的纱布湿敷,化疗全过程由专人负责,按时巡视,化疗期无论是否发生静脉炎,护理干预措施不变。观察2组患者化疗期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化疗期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肿瘤/药物疗法;静脉炎;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05-01

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细胞呈无控制的过度增生,并浸润体内各大组织和器官。由于恶性细胞呈进行性大量增殖蓄积,导致正常造血衰竭,引起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1],药物疗法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方法,治疗中常因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和刺激使静脉发红、疼痛、硬化成条束状,导致静脉通道建立困难,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并增加痛苦[2]。有文献[3]报道,化疗造成的静脉炎发生率高达57.6%。为了预防化疗期静脉炎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我科在化疗前即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作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恶性血液病患者86例,均经骨髓细胞学检验、淋巴结病理活检等确诊。随机分为:(1)干预组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8~70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HLL)28例,恶性淋巴瘤10例。(2)对照组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0~63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5例,恶性淋巴瘤12例。两组患者的静脉条件、化疗次数、化疗方案等均具有可比性。

I.2方法对照组患者化疗期采用系统静脉保护方法给药;干预组患者化疗期在采用系统静脉保护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输注过程中应用山莨菪碱加硫酸镁及葡萄糖混合浸润的纱布湿敷[4],化疗全过程由专人负责,按时巡视,加强静脉损伤防护知识宣教,如输液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和烧灼等异常情况立即处理,输液结束后采用新法拔针,即先拔针头,再立即用干消毒棉签顺血管走向顺式按压皮下和血管两处穿刺点,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可减轻针头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1.3护理

1.3.1健康教育诊断明确后,即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根据患者的社会角色、文化背景及个性特点,决定是否将病情告知患者,鼓励患者表达情感,满足其心理需要,使患者放松,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让患者家属给予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或精神压力,让患者掌握减轻化疗副作用的自我保护方法。

1.3.2准确评估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全身和局部静脉评估,以防过去发生化疗药物渗漏导致的血管硬化或血管脆性增加。另外肢体功能障碍,局部血液循环差也可导致化疗药物流速减慢,药物微粒沉淀在血管内膜,局部毒性增加引起血管不可逆损害。

1.3.3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正确选择血管,一般由细小静脉到大静脉,由远心端到近心端,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并交替采用左右上肢静脉。

1.3.4保护静脉干预组患者在开始输注药物时,即将长度约20cm药液纱布(10mg2%山莨菪碱加25%硫酸镁10ml及50%GS20ml混合液浸润)湿敷于穿刺部位上方2~3cm处,2~4h更换1次。在湿敷过程中,注意保持纱布湿润。

1.3.5专人护理干预组患者由指定责任护士负责当天化疗全过程输注,可加强责任心,确保抽吸、稀释药物的剂量、浓度准确,保证规定时间内给药速度和浓度,杜绝多位护士操作差异。治疗结束后,采用新法拔针,同时协助上举肢体2rain。避免药物渗漏。

1.3.6药物外渗的处理迅速用2%利多卡因5ml加地塞米松5mg稀释后行局部环状封闭,抬高患肢,局部冷敷以灭活外渗液。并安慰患者,用33%硫酸镁或粉剂湿敷,每天2次。

1.4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结果

3讨论

化疗是白血病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在化疗过程中,常因药物使用方法不正确,引起一些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增加难度。因此,我们在给患者进行化疗时,应谨记早防早治、防胜于治。肿瘤静脉化疗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远高于因其他疾病输液的患者,其主要原因为:化疗药物无选择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也有一定损伤,影响细胞代谢及其功能。其损伤程度与药物的浓度、酸碱度、渗透压及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有关。恶性肿瘤患者易出现继发性高凝状态;反复静脉穿刺易对血管造成损伤,化疗药物可引起组织因子释放与纤溶活性受抑制;化疗药物的强酸、强碱或高渗性刺激可導致局部组织毒性从而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另外,有的患者经过长期药物化疗,其静脉脆性大,易发生渗漏和静脉炎,周围血管损伤不能很好恢复,以致再次化疗时穿刺困难,失去治疗信心。这除与药物本身的作用有关外,还与患者及其家属不了解化疗的静脉防护知识及注意事项,不能很好配合有关。在化疗前即给予护理干预,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到一旦发生静脉炎,不仅增加痛苦,而且导致静脉通道建立困难,直接影响治疗进程,从而使患者和家属产生遵医行为,并掌握减轻化疗药物副作用的自我保护方法。

本研究中强调健康教育,通过教育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有关避免或减轻化疗性静脉炎及渗漏发生的措施,提高患者认知能力和家属参与护理的能力,改变患者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另一方面,在化疗时采用系统静脉保护方法,配以专人护理,按时巡视,可明显降低化疗性静脉炎及渗漏的发生率。本研究显示静脉炎的总发生率为23.3%,低于文献报道,且干预组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护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本研究用10mg2%山莨菪碱加25%硫酸镁10ml及50%GS20ml混合液湿敷效果好,其中硫酸镁湿敷直接经皮至皮下,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解除血管痉挛,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解除局部炎症。50%GS及25%硫酸镁为高渗溶液,湿敷后对局部皮肤有消肿作用,且前者可给损伤组织的修复提供能量,从而有利于损伤恢复。山莨菪碱有显著松弛平滑肌的作用,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特别对疼痛敏感者可起到镇痛作用,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龚经文,程本芳.内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1):216.

[2]吴显和,赵世英,魏昭崇.化疗性静脉系统保护[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44—45.

[3]刘英玲,石会玲.化疗不良反应的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57—858.

[4]胡述彬.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1(11):30—3.

猜你喜欢
静脉炎白血病急性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心包炎1例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阅读理解Ⅰ
消化内科静脉炎的护理干预体会
白血病·患儿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