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阮乐”

2015-10-21 20:07孙伟
艺术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艺术专业发展

孙伟

【内容摘要】文章以民族弹拨乐器阮的产生与发展为主线,阐述在各个历史阶段中阮的发展历程、群族的建立以及作品的不断兴盛,特别是阮专业建立以后的飞跃发展与推动社会阮乐文化艺术的简况,以及所形成的社会影响等。

【关键词】阮乐 专业  艺术  发展

一、简要回眸

中华民族音乐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光辉历史,民族乐器与民族器乐的发展,更是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民族乐器的改良与演奏而言,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工其技者,代不乏人。民族乐器的出现与发展,丰富多彩,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都有很多的记载。我们的先人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特别是具有特色的中国民族乐器的不断完善,做出了辛勤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因为乐器的发展,代表着社会科技与民族文化的进程,使得我们的民族乐器能够跻身于世界音乐之林并具有重要地位。

在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乐器的命名都记载着动人的传说和美好的故事,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被人们代代传颂……在种类繁多的民族乐器中,以人名来命名的乐器却只有一件,即民族弹弦乐器“阮”(阮咸)。

阮这件乐器相传发源于秦汉时期,早在西汉时期,为了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进而保卫边疆,汉王朝与西域地区的交往密切。汉武帝于公元前105年,将宗室楚王刘戍的孙女解忧册封为乌孙公主,嫁于乌孙王结为亲眷,启程前,汉武帝怕乌孙公主远途思乡,便令乐工参照琴、筝、筑、箜篌等乐器,制作一种能够在马上演奏的乐器,以供公主途中娱乐之用,此乐器曾被称之为“汉琵琶”。到了西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阮咸精通音律,善弹这件乐器,并在演奏技术与乐器改革方面均有贡献,故后人称这件乐器便以“阮咸”命名。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以“阮”称之至今。

据史书记载,这件乐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阮的发展具有辉煌的历史。但其在鼎盛时期之后,却因为多种原因而发展缓慢,曾经一度只能够在乐队中从事协作任务。对其演奏情况及其作品等方面,多见史书的文字记载,而并无其作品曲谱的流传,这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乐器而言,实在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形成了拥有历史而无传谱的状态。

对于這件乐器发展的描述,可以用“兴源于秦汉,繁盛于唐宋,衰弱于明清,勃发于当代”而概述。

二、乐器改良

乐器的出现与发展一直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所以说乐器的发展史反映了社会各个时期的科技状态与文化艺术的发展情况,从汉琵琶到阮咸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国民音乐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民族乐器的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不断改良的过程中,乐器的演奏技术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民族音乐工作者也不断地推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民族乐器系列化的问题,是50年代由张子锐提出来的。当时张子锐提出“二胡系列化”“阮咸系列化”“三弦系列化”以及“笙的系列化”等方面的设想。与此同时,“阮”的改进在多名音乐家们的不懈探索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现在,这一乐器无论在形制构造还是乐器的演奏性能,不论是作品的创作还是演奏的技巧等诸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在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合中国民族乐队低音乐器的需要,在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乐器改革小组的努力探索下,为了适应民族管弦乐队发展的需要,在阮的基础上向下发展研制出了大阮,填补了民族弹拨乐器低音乐器不足的情况。之后,在很多演奏家与乐器制作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在中阮的基础上,向上研制出了高音阮、小阮以及倍阮等,同时,还对“阮”的形制、规格、琴弦、品位等做出了一系列改良。 目前,这件乐器已经构成了系列化的群族,即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以及倍阮,拓展了阮在民族乐队中的应用及其作用。

在此后的若干年中,许多演奏家与乐器制作师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继续对这件乐器努力探索,提出了各种改革的设想与思路,推出了很多改进的办法与方案,为更好地释放阮的魅力而努力探索。因此,“阮”的形制改良与演奏创新,融入了众多演奏家的辛勤汗水与心血,为这一乐器的发展与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改革的进程中,同时也极大地推动着阮理论研究与作品不断问世,为专业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专业发展

为了能够使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乐器得到更高程度的发展,自1978年起,中央音乐学院与沈阳音乐学院率先开设了阮专业。之后,各个音乐艺术院校与各综合大学的音乐院系也相继开设阮专业。“阮”这一古老的民族弹弦乐器在中国高等音乐学府得以确立,至今已发展了近30年,在专业理论、演奏技术以及作品创作等方面产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阮专业”的建立,使其理论研究和教学建设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促使对“阮”的历史研究逐渐趋于科学化、系统化,同时还有效地推动了其演奏技术的发展和艺术魅力的增强。有关阮的理论研究、演奏方法以及作品不断推出,新的记载和作品不断涌现……教材的出版推动了专业理论研究,阮乐作品的不断问世,不仅促进了这件乐器的普及与推广,而且也形成了阮乐文化艺术良好的发展趋势。

乐器的演化与作品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与“阮氏族群”演化历程并行,演奏家们经过不断的努力,将阮的演奏作品由最初的订谱、移植、改编等,逐步走向了趋于专业化创作,从小的作品类型逐渐向更大的题材类型发展,使作品的创作方向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阮”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作曲家的兴趣。作曲家与演奏家协作探究,联袂创作出反映文化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优秀作品,在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国内外音乐家们的赞扬。

与其他民族乐器相比,“阮氏族群”及“阮专业”的确立与发展,具有更快的步伐,其各级作品的品位和质量,在全国乐器考级中已经凸现。有关其研究成果和作品系列,已然呈现出了较高的系统化与科学化,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在很多阮乐教师的辛勤耕耘與不断努力下,阮乐的教材建设在数量与质量上已经呈现出越来越趋于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状态,这对于阮乐的专业教学与社会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专业发展的推进中,形成了阮乐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业余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良好态势,为阮乐文化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同时,阮的作品创作与演奏技法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无论从体裁与题材上都有了很多的尝试。诸如《侗歌》(林吉良编曲)、《睡莲》(林吉良曲)、《拉萨舞曲》(王仲丙编曲)、《丝路驼铃》(宁勇曲)、《终南古韵》(宁勇曲)、《思恋》(林吉良曲)、《幽远的歌声》(陈文杰)、《游泰山》(林吉良曲)、《孤芳自赏》(刘星曲)、《满江红》(林吉良曲)、《云南回忆》(刘星曲)以及《山韵》(周煜国曲)等作品的问世。在专业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阮乐与其他乐器种类相结合,中西合璧,表达更加宽泛的思想与内涵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欢迎。在全国性比赛与区域性比赛中,阮乐参赛的数量越来越多,作品的质量更加趋于完善,全国与各省市的阮乐学术讲座与阮乐活动开展得越来越普及,并形成了专业院校(表演团体)与地方社团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阮乐艺术的普及与发展。

除此之外,随着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以及专业的不断拓展,阮的系列化在不断的探索与改良中日趋完善,阮族乐队的教学与尝试也与之并驾齐驱,飞跃发展。不但推动了演奏技术的发展,而且带动着乐器改良,这在阮乐音乐会中的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阮乐队的建立与发展,其乐队组合与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得到人们的喜爱,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引发中外音乐家为之进行创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引发了更多音乐家的创作兴趣。

近些年来,有关阮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研讨会与交流活动不断开展,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阮专业委员会建立以来,越来越多的省级阮乐的组织纷纷建立起来,全国性及区域性的阮乐艺术研讨会与阮乐比赛也应运而生。这些活动均得到了各音乐学院师生以及海外同行积极的响应,得到阮乐爱好者的积极参与,他们同台献艺,相互协作探讨专业的发展,推动着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全面发展。

阮乐的理论研究与作品创作以及演奏技术的发展,将更加促进并加强民族音乐与民族乐队的完善。阮乐的不断发展,将为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彰显更加美好的乐章。古乐新声,阮乐飘香,阮乐同其他民族乐器的共同发展,必将创造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新的灿烂辉煌。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

猜你喜欢
艺术专业发展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纸的艺术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