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强
【摘要】针对医院临床检验人员面临各种职业感染的现状,为了全面降低临床检验人员职业感染的机率,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法,其中预防是关键。本文首先从临床检验人员职业感染类别、原由和途径等方面分析临床检验人员面临的职业感染现状,在总结临床检验人员职业感染预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全面的临床检验人员职业预防机制,将为全面改善临床检验人员职业感染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临床,检验,职业,感染,预防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67-01
医院检验科承担着全院的血液、体液、分泌排泄物等的检测工作,环境污染的几率高,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控对象。临床检验是一个具有高度危险的工作,检验科工作人员经常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工作中锐器伤害时有发生,是血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如果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操作不规范,将使职业暴露成为可能。医院的临床检验人员发生感染的事件时有发生而且从没间断,职业感染给工作人员造成健康甚至是生命的威胁。
一临床检验人员职业感染现状
(一)临床检验人员职业感染类别
1、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
目前已确定的血源性传播疾病有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AIDS)等20 多种。被污染的利器刺伤是检验人员感染HBV、HCV、AIDS 等血液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检验人员被针刺伤占第二位[5]。
2、化学试剂的感染
化学试剂危害主要包括有毒化学物质和有腐蚀或挥发性化学物质两类。包括盐酸、硝酸、硫化氢等酸、碱气体,苯、甲醛、氰化钾及化学消毒剂等物质可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眼、皮肤等器官有刺激作用,反复大量接触可对人体的肝、肾、造血系统造成损害[4, 7]。
3、物理性危害感染
放射免疫或荧光免疫试剂中常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此类物质对眼部神经或细胞有损害,长期接触会引发局部炎症,甚至白内障。电离辐射会给检验人员造成机体损伤。在消毒灭菌中,消毒因子(紫外线、臭氧等)大多是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使用不当可造成检验人员辐射损伤。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身上,会引起结膜炎及皮肤灼伤;高浓度臭氧吸入后可引起气急、胸闷、肺水肿等。
4、医学微生物的感染
具有传染性的医学微生物和病原体病毒, 都可能对检验人员造成传染,检验人员在工作中应提高警惕,做好自我防护。
5、其他因素的感染
离心、加样、全自动生化仪工作等过程可能产生气溶胶,造成实验环境的污染,是比较大的潜在危害,应在离心机完全停止后才能揭开保护盖。在实验室吃东西、吸烟,用未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工作人员留长甲都会带来潜在职业感染危害。
(二)临床检验人员职业感染原由
1、工作环境因素
检验人员每天要接触大量患者及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细菌等,多次使用注射器等銳器,增加了血液传播疾病和锐器伤的可能性。此因素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布置不合理;2.仪器污染;3.垃圾存放不科学;4.标本处理太随意;5.保护设备仪器不配套。
2、防范意识薄弱
有些医院对临床检验保护意识差,没有相关的制度。而临床检验人员本身也不够重视职业感染问题,对职业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血源性感染、锐器伤风险意识淡漠,感染及锐器伤后处理不规范,上报意识不强。
3、操作欠规范
有些检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戴防护用具,不遵守操作规程,不遵守仪器使用规范,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自觉的提高对危害的认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来预防职业危害,极易造成损伤与感染。
4、心理素质不过硬
大型医院患者较多,特别是在节假日等时候。在进行抽血等过程中,部分患者特别是儿童容易躁动,引起家长不理解。在整个嘈杂工作环境下,临床检验员心理压力较大,易造成情绪不稳,身心疲惫,致使操作失误。
(三)临床检验人员职业感染途径
1、皮肤破损
带有HIV、HBV、HCV和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
2、穿刺
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
3、黏膜 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还有被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电话、仪器、工作台面等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
三临床检验人员职业感染预防现状
检验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承担着对各类病人标本进行分析处理的重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后,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广泛关注。卫生部等管理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继制定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可感染人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种或样品运输管理规定》、《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试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加强检验科人员的职业防护已成为医疗领域中一个重大的职业性问题。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6年9月1日发布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共计七章三十九条。
但以上法规制度是针对整个医院感染管理进行指导管理提供多方面的规则,而对于临床检验人员系统,还没有相关的指导方针和管理策略,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展预防机制探讨研究。
四临床检验人员职业感染综合预防机制
(一)思想上加强教育和认识
从院方管理者到具体临床检验人员提高对职业感染的认识。(1)院方:医院制定感染预防控制方案及措施,定期进行消毒隔离及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制定具体培训计划,对全科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培训,对进修、实习、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提高检验人员的院感意识和无菌观念,使消毒隔离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地开展,最大限度地控制检验科内的医源性感染,保障科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2)工作人员自身: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了解各种病毒的传播方式,使自己知道采取什么样的防护措施。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检验科及实验室感染管理制度,提高风险意识;重视劳动保护:严格遵守检验科的规章制度,提高自身修养: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对待患者如亲人,保持良好心态。
(二)制度上制定科学规范
医院要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组织管理。检验科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成立由主任和每个室的一名成员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科主任亲自抓好抓实,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检验科保洁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物处理制度、职业防护制度、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建立检查评价制度,醫院感染考核标准等。
(三)环境上配置合理设备
医院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改善临床检验实验室的工作环境。为检验科的医院感染预防提供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和器材,严格划分工作区域,保证不同区域具备不同的功能。基本设施要配备生物安全柜,保证不同区域具备不同的功能。基本的设施要配置生物安全柜。配置非手接触式流动手清洁设施,在检验采样窗口设置足够的隔离区域,尽量减少和防止污染物进入实验室。装备手套、隔离服、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等检验员个人安全防护用品。装备质好量足的检验药品和工具。
(四)行动上严格检查执行
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质量标准系统,能够对检验员的日常工作状况进行管理和评价,并要严格执行。完善有效临床检验综合性监测制度,及时诊断感染病例,分析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并应将检验感染监测控制质量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从组织管理、日常管理和日常感染监测等方面进行考核,避免检验员职业感染的发生。五、总结
综上所述,临床检验工作人员的职业感染时刻存在,防护切不可大意。职业感染的关键在于预防,因此一套全面和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非常必要和重要。通过探讨研究临床检验人员的职业感染预防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规范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加强院内感染有关知识的学习,树立安全管理意识。通过彻底有效的预防综合措施,确保周围环境不受污染及医学检验工作人员不受侵害,保持其良好的健康状态,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七变.医学检验人员职业防护意义[J].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19(3):67-68
[2]韦光海.血液学检验中职业感染HBV和HIV 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9(1)::46-47
[3]陈登秀.我院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28(3):32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