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哲思
【摘要】本文对城市自行车道设置不连续的各种现状情况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国内外自行车道连续性设计的方法,对宜昌BRT沿线自行车道设计提出了连续性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自行车道;连续性
1、概述
自行车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发展。各大城市为减小城市交通压力,纷纷出台改善自行车出行环境的政策,意在吸引市民使用自行车、减少小汽车出行。经过良好设计的自行车道,能有效增加自行车出行率。自行车道是否连续,是决定自行车道是否得到良好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2、现状问题与分析
现状自行车道不连续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设计上存在机动车出行为主的概念,缺乏充分考虑自行车出行便利与舒适的设计概念。自行车道的不连续,会严重影响其功能的发挥。
2.1交叉口自行车道不连续
传统交叉口设计中,容易出现自行车道不连续的情况。其中又分为自行车过街不连续,以及自行车右转弯不连续。
传统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中,通常只设计斑马线,行人与自行车形成混合交通流过街。由于自行车骑行速度快于行人行走速度,混合流过街通行效率较低,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传统机非共面交叉口的设计中,很少考虑自行车右转交通流的连续性。右转的自行车容易和机动车发生交织,存在机动车流与自行车流冲突的安全问题。
2.2机动车出入口自行车道不连续
路段设置的自行车道在遇到机动车出入口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自行车道不连续的情况。其中又分为了平面上的不连续,以及高低上的不连续。
自行车道在遇到机动车出入口的情况下在平面上出现不连续,与道路路面材料使用相关,与交通工程标线使用相关。
自行车道在遇到机动车出入口的情况下在高低上出现不连续,主要存在于行人与非机动车共面的设计中。问题的出现与出入口设计形式相关。
2.3人非共面下宽度不足导致自行车道不连续
在行人与非机动车共面时,如果道路空间不足的情况下,自行车道一般会被忽略。即使施划了自行车道标线,自行车骑行者为避免在过窄的宽度上与行人交织,会选择下到机动车道骑行。該情况下如果没有标线或设施分隔开自行车与机动车,还将增加机非车流交织。
3、连续性设计案例
3.1交叉口自行车道连续性设计
分别设置自行车过街带以及行人过街斑马线,使自行车流独立于行人流,提高非机动化交通过街效率;自行车快速骑行过街时,独立空间能够避免与行人发生冲撞,提高安全性。
在交叉口设置彩色铺装或喷涂的自行车过街带、自行车专用转弯区域,并设置醒目的自行车引导标志,能够明确该区域自行车优先于机动车的通行权;同时,彩色自行车过街带有助于机动车识别自行车行驶的空间,减少机非冲突,提高交叉口通行的安全性。
3.2机动车出入口自行车道连续性设计
自行车道遇到机动车出入口时,在平面上施划标线与自行车标识,设置彩色自行车通行带,保障自行车优于机动车的通行权,减少机动车与自行车的冲突,提高自行车通过机动车出入口时的安全性。
在纵断面上,提升机动车出入口的高度,保障自行车道在高程上的连续。该设计能降低机动车通过自行车道的车速,保障行人及自行车出行的便利和安全。
3.3人非共面宽度不足情况下自行车道的连续性设计
在行人与非机动车共面时,如果出现人行道宽度不足的情况,通过无障碍口以及自行车行驶方向标志牌的设置,引导自行车下到机动车道骑行。在通过人行道瓶颈路段以后,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引导自行车回到人行道上实现人非共面。
机非共面路段中,在机动车道上施划自行车专用区域标线,或设置彩色自行车带,能够明确该区域自行车优先于机动车的通行权,同时有助于机动车识别自行车行驶的空间,减少机动车与自行车的冲突,提高通行安全性。
4、宜昌BRT沿线自行车道设计
宜昌市快速公交BRT系统工程中,包含了BRT走廊沿线自行车道的升级改造。在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自行车道在交叉口的连续性、自行车道在机动车出入口的连续性,以及人非共面人行道瓶颈处的自行车道连续性。
连续的自行车道配合快速公交系统,可以增加BRT走廊沿线自行车出行率以及公交出行率,整体提升BRT走廊交通运行情况。
5、结语
在城市中实施连续的自行车道,能够改善自行车出行环境,提升自行车出行的舒适性。经过良好设计的连续自行车道,能够吸引更多的出行者使用自行车,有效提高城市自行车出行率。在快速公交系统工程以及其他城市改善工程中,对自行车道网络在连续性方面实施改造,将有助于吸引更多机动车出行者选择非机动车出行,带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在交通上更加有活力的城市。
参考文献:
[1]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3.12
[2]让绿道更有吸引力,广州市现代快速公交和可持续交通研究所,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2013.03
[3]兰州非机动化交通改善方案,广州市现代快速公交和可持续交通研究所,2011
[4]Street Design Manual,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09
[5]Urban Bikeway Design Guid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ity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