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芳芳
摘 要:小学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启蒙和引导儿童学会学习与乐于学习,因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需偏重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而非一味地灌输信息技术知识。结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特点、儿童的心理趋向和当代的创新性教学经验,总结探讨了有效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儿童期心理趋向;对策
21世纪的今天,不了解电脑技术已是新一代“文盲”的象征,为了降低“文盲”的比率,国家特在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伴随着深化课程改革的步伐,涌现出大批充满新意的教育模式。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把握学生的心理趋向,对个体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语言技能。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特点和儿童期心理趋向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大纲强调让儿童初步了解计算机,掌握计算机基本运用的方法。对学生的考核并不存在,加上儿童贪玩、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在实际教学中时常出现,部分学生把信息课当成娱乐课,利用信息技术课上网、玩游戏甚至影响他人,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因此,需要加强课堂纪律的规范。同时,也需要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
二、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对策
1.劳逸结合
根据儿童贪玩的天性,在教授课程时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儿童上网和游戏,让学生不至于对课程感到枯燥乏味,也可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把教学内容做成游戏,添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譬如:《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便是一例。
2.小组合作、竞争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安排,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把任务委派给每个组,并让小组成员之间组内交流讨论,完成任务。最后,由小组组长为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合作结果。每个小组依次汇报,通过组评和教师评,评出最优答案,加之给予奖品以作激励。
3.循序渐进
记忆曲线证明人有遗忘的本能,小学生也不例外。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非主修的课程,课时较少,学生的遺忘程度较高。大部分学生无法将知识连接在一起,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除了适当增加课时外,需要的是循序渐进的教学。课后复习对于部分控制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可能性较大,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并非主课,关注度明显不高。为了不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其实上课时抽出一部分时间帮学生梳理知识点,便可以降低遗忘程度。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投入感情。无论是劳逸结合、小组合作竞争的教学手段,还是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都没有不变的提高对策。只要对学生投入关怀,从学生角度考虑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就能总结出适合学生的方法。
参考文献:
罗泽娟.试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科教创新,2013(24):314.
编辑 谢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