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玲 王敏
【摘要】本文就插入式腹部加压、开腹经膈肌下抬挤心脏两种成人改良心肺复苏术进行综述,为临床急救提供指导和循证依据。
【关键词】改良性心肺复苏;按压方法;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25-01
心肺复苏作为抢救心脏骤停有效方法,经过临床实践,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仍不理想。标准CPR存在着自己的局限性,缺陷性,尤其是胸外按压与人工同期比例不合理导致同期血流比例失调,严重影响复苏效果。为了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改善其预后的生活质量,在实施救援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改良性CPR按压方法,现综述如下。
1.标准心肺复苏
1.1标准心肺复苏的机制
以心脏挤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以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
1.2胸外按压的方法
抢救者一手掌根部紧贴于胸部按压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剑突上2.5~5cm处,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肘关节伸直,借助身体之力向下按压,使胸骨下限至少5cm按压频率为大于100次/min。
1.3标准心肺复苏有自身的局限性,缺陷性[1];
1.3.1胸外按压的局限性标准CPR受胸外按压禁忌症的制约,缩窄了临床应用范围,在实施时候有约1/3的被救者发生肋骨骨折,合并有胸部外伤肋骨骨折的患者胸外按压可能加重骨折,导致骨折断端伤及肺脏和胸膜而属禁忌同时胸廓复张受限难以保证标準按压的力度和幅度。
1.3.2胸外按压的缺陷性胸外按压只能单一建立循环而不能兼顾呼吸,依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胸外按压与通气比例实施CPR时,胸外按压人工循环终止后再给人工同期这种按压中断期给通气的方式,认为的使人工通气与胸外按压独立起来,使其在行人工呼吸时没有人工循环支持,导致通气与血流脱节影响肺内气体交换,不能保证CPR时的氧合导致复苏成功率低。
2.改良性心肺复苏按压方法
2.1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IAC-CPR)
2.1.1作用机制
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2】(IAC-CPR)是在两次胸部按压之间实行腹部按压可增加静脉回心血量、提高胸腔内压、主动脉压和提供逆行的主动脉血流,从而提高心脑的血流灌注【3】,促使自主心律的恢复.减少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由于胸廓按压和腹部按压不同时进行.避免了肝脾等内脏器官损伤的危险。
2.1.2按压方法
一人负责开通气道、气管插管、捏皮球人工通气(12-16次/分),此例为机械通气代替;一人实施胸外心脏按压(S-CPR);在进行S-CPR的同时,第三人负责腹部按压:在胸部按压松驰时,双手交叉在患者胸骨剑突至肚脐连线中点实施垂直按压,按压力度为13.33kPa-26.67kPa,按压频率为100次∕min,两次压胸与一次压腹交替进行。腹部按压期间以折叠的适量充气的血压计袖带放在复苏者双手与病人腹部之间,以监测指导按压力度。
2.1.3应用效果
郭成成等做的动物实验从验证了这种心肺复苏的方法优于标准心肺复苏法.放置血压计袖带的方法可能造成单位面积直接施加在腹主动脉的压力减少,减少IAC-CPR效果。IAC-CPR在实际操作中对腹腔内脏损伤危险很小,直接徒手腹部按压更简单、更有效。
2.2.开腹经膈肌下抬挤心脏心肺复苏术
2.2.1作用机制心泵+胸泵+肺泵
经膈肌下抬挤心脏CPR的原理在心脏前为胸骨,下抵膈肌,后靠脊柱。膈肌有弹性,操作者用2-5掌指托起膈肌抬挤胸骨后方心脏,通过“心泵”机制泵血;同时膈肌上移,胸腔容积相对变小致胸内压升高而发挥了“胸泵”机制,亦提高了心排血量。术者的2-5掌指放下膈肌回位,胸腔回弹,静脉血回心。膈肌上下移动导致胸腔压力变化,亦发挥了“肺泵”作用,辅以一定的肺部通气。
2.2.2按压方法
行该复苏术者位于患者右侧,采用上腹部正中切口,将右手从手术切口处伸入膈肌下方,将2-5指并拢放置于心脏后下方膈肌贴附面处,左手掌置于胸骨中下1/3处固定后,双手配合以右肘腕关节协调带动右手2-5掌指有节律、冲击性地向胸骨处抬挤,使膈肌上移4-5cm,迅速放松膈肌回到原位,规律交替进行,频率100次/min。
2.2.3应用效果
与开胸心脏按压术比较开腹入路损伤小、耗时短、操作容易。能够充分发挥“心泵”和“胸泵”的作用。经膈肌下抬挤心脏过程中有肺泵的作用,故CPR时可省略人工呼吸而不受人工呼吸等条件的限制弥补了开胸心脏按压术时必须建立人工呼吸支持的缺陷。
3小结
急救人员要了解每种按压方法的基本理论掌握这些方法优势和自身的局限性适合在哪些情况下采用。根据现场情况和患者自身情况选择适合患者的个性化的复苏按压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立祥.标准心肺复苏面临的窘境及对策[J].中国灾难救援医学,2014,2(1):1-5.
[2]马传根,皇甫超申.插入式腹部按压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9):661-662.
[3]尹林,林时荣,周丛阳.不同频率插人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对室颤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1):98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