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东晓 段艳平 刘聪
摘要:饮食障碍主要表现在严重不正常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上,总的包括神經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这两个临床症状。通过选取146名难美型项目大学生(男54名,女92名)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检验社会体格焦虑对饮食障碍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体格焦虑中的对他人消极评价维度与饮食障碍有低度相关。由此说明只有把握关键特质才能有效治疗甚至预防饮食障碍的发生。
关键字:社会体格焦虑;饮食障碍;大学生
Keywords:social physique anxiety ; eating disorder ;college student
1. 前言
饮食障碍最早被发现发生在西方,但是由于近年来国人饮食障碍患者的增加,便引起了更多国内研究者的关注[1,2]。难美型体育专业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首先比赛本身就对运动员体形有着严格要求,其次为了保证最佳状态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日常生活中就更要严格控制自己的体型。而达到这个目标的有效方式,除了运动训练便是对摄入的有力控制[3]。然而当运动员的情绪受到影响时,他们都会在主动或者被动的情况下,出现饮食障碍的症状,进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比赛。
1.1 饮食障碍的界定及相关研究
饮食障碍是与其他精神疾病无关的,非正常的饮食习惯和控制体重的行为,导致的生理障碍[4]。它与知情意紧密相关,包含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非典型性饮食障碍,其中厌食症和贪食症最为常见。神经性厌食主要的表现是对体像过分关注而控制摄入导致体重过低。神经性贪食则是反复且没有办法控制的暴饮暴食,却又担心发胖而采取极端行为来预防这种后果的发生[5]。 精神动力学理论认为饮食障碍和幼时生理受伤以及其它心理创伤相关。Corcos等人的研究则指出饮食障碍的核心问题存在于患者自己的人格构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而Vitousek 等人则坚持饮食障碍的认知模型由个体对体像的过分夸张所维持。这负性想法建立在一定的人格基础和社会大众对女性体型的偏见上。一旦形成,这些想法就起到影响,使个体产生刻板印象和减少饮食的行为,不正常的偶然行为也会得到加强。Fairbum 等人提出了新的认知理论,除了强调饮食障碍的认知行为理论,还集合了自我克制和体像关注[7]。
当今社会,很多研究者都着眼于饮食障碍的亚临床状态,因为大多数人群虽然还没有达到饮食障碍的程度,但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饮食障碍的症状,这对个体发展有着不好的影响[8]。其实饮食障碍的病因目前仍不明了,但认为与体像相关的环境、社会状态、个体心理、生理的易感性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参与了该病的发生。[9~10]还有研究者探讨了饮食障碍高危人群的情绪和饮食行为的相关性,如饮食障碍患者呈现更多的消极情绪,[10,11]抑郁与饮食行为之间的呈高度相关。[12]分析以往关于运动员饮食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运动员身上,因为作为女性运动员三联征之一,不可避免成为女性提高运动成绩的障碍。
1.2 社会体格焦虑的界定及相关研究
社会性体格焦虑,是人们平日在公共情境尤其是运动锻炼情境下表现出来的与体格有关的一种心理特质。也就是说, 社会体格焦虑是针对体格而形成的社会性焦虑的一种特定亚型。通常是着重于对身体外观及结构的反应,特别是体型的肥胖程度、肌肉状态以及身体的比例等。Hart等人(1989[15])将社会性体格焦虑定义为“当个体面临他人对自己体格进行观察或评价情境时所体验到的焦虑程度”。徐霞(2003[13])认为社会性体格焦虑是指当个体在预计或真实的社会情境下想给他人留下良好的体格印象但怀疑自己是否具备这一能力时所体验到的焦虑不安感。它强调的是当个体怀疑自己是否具备在真实或想象的情境下对他人展示理想体格的能力时所体验到的担忧情绪结果的建构, 而不是针对个体完成某特定体育活动任务的能力的担忧的建构。
1.3 社会体格焦虑和饮食障碍
在进食障碍研究方面,在重庆和上海两地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做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1.1%~1.3 %的女生达到DSM-Ⅲ-R 对贪食症的诊断(Zhang, 1992[18])。Fisher,Schneider,Pegle 等人(1991[19])的研究发现,在高中女生人群中,不正常的进食态度、低自尊、高焦虑以及高体重关注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Hausenblas&Mack (1999[20])认为, 出现进食障碍的个体很担忧他人的消极评价,特别是担忧他人将自己的体重或身体外表评价为超出社会期望基准之上。Haase 和Prapavessis(1998[23])考察了性别和体重指数在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进食态度途径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社会性体格焦虑与不正常的进食态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且性别和体重指数的调节作用非常显著。Frederick 等人(1996[10])的研究表明,个体在进食障碍行为出现的早期,她们在社会性体格焦虑上得分很高。因此,社会性体格焦虑可能是一个预测进食障碍行为的指标。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难美型运动项目是指一定程度规则下产生的主观评价,要求姿势优美、动作优美且新颖,是难度程度高的运动项目。例如,艺术体操、健美操、啦啦操和服装表演等。当前研究很多是关于体操等奥运会炙手可热的项目的运动员,并没有对整个难美型运动项目的群体展开研究。本研究旨在考查难美型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格焦虑与饮食障碍的相关性。为今后降低运动员体格焦虑水平,进而克服饮食障碍提供初期的实证支持。研究假设包括 (1)难美型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饮食障碍上有性别差异;(2)难美型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体格焦虑与饮食障碍有关。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某体育学院不同专业的难美型项目大学生运动员(艺术体操、健美操、啦啦操、服装表演)总共146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54名,女生92名,平均年龄19.6岁(SD=0.84),平均专业运动年限3.4年。
2.2 测量工具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关于饮食障碍、社会体格焦虑方面的论文和专著,了解这些领域的研究内容,为本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2.2.2 心理测量法
(1)社会体格焦虑问卷(SPA)。社会体格焦虑问卷是由徐霞博士修订的用以测量社会性体格焦虑的自陈问卷。共包括15个条目,包括对他人评价的担忧维度,对体格自我表现的不舒适维度和对社会比较的不安维度。该问卷信、效度良好。[19]
(2)饮食障碍问卷(EDI)。饮食障碍问卷( EDI)由Jarner等人编制,是目前在西方使用最广泛的评估饮食障碍的自我报告量表,包括瘦身倾向、贪食、不满体形、无效感、完美主义、人际不信任、内感受意识、成熟恐惧八个分量表。陈薇等以中国大学生为样本检验,表明该问卷有效可靠。[14]
2.3 研究程序
在征得各辅导员和各个专业大学生运动员的同意之后,告诉他们研究目的,通过指导语引导他们,并向他们承诺不泄露测试结果。本研究采用各个专业运动员分别测试的形式,当场发放问卷当场回收。
2.4 数据整理以及统计分析
本研究收集的全部数据均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来进行处理。数据采用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法。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性别之间饮食障碍的T检验
将不同性别运动员大学生在饮食障碍问卷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来探讨饮食障碍在性别上的差异(见表1)。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运动员大学生在瘦身倾向、不满体形、贪食、完美主义、恐惧成熟、内感受意识和无效感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人际不信任维度上存在差异(P<0.05)。
表1 不同性别之间饮食障碍差异的T检验
量表维度 t df sig
瘦身倾向 0.754 86.448 0.45278
不满体形 0.763 144 0.44700
贪食 -1.813 144 0.07191
完美主义 0.327 144 0.74407
人际不信任 2.007 144 0.04661
恐惧成熟 -0.917 144 0.36048
内感受意识 0.704 144 0.48228
无效感 0.444 77.148 0.65807
3.2 社会体格焦虑与饮食障碍
将社会体格焦虑的分数和饮食障碍的分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对体格自我表现的不舒适感维度和对社会比较的不安维度与饮食障碍在分数上不相关,而对他人消极评价维度与饮食障碍在分数上存在相关(P<0.05),这可以说明,随着对他人消极评价的分数增加,饮食障碍的分数也会增加。
表2 社会体格焦虑与饮食障碍的Pearson相关系数
量表维度 对他人消极评价 对体格自我表现的不舒适感 对社会比较的不安
饮食障碍 -0.273* 月 -0.022 -0.140*
注,*P<0.05(下同)
为检验对他人消极评价对饮食障碍的预测效应,本研究以对他人消极评价维度为回归自变量,饮食障碍为回归因变量利用强行进入法进行一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对他人消极评价对饮食障碍的散点图表明线性关系并不好,且预测模型拟合度不好,而F检验表明方差有显著性,由于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显著预测效应,但回归系数没有大于0.5,说明预测效应偏低,可能还有其他变量影响因变量变化。
表3 对他人消极评价维度与饮食障碍的回归分析
模型 回归系数(B) t sig
对他人消极评价 -2.115 -2.271 0.027
R2=0.075 △R2=0.060 0.027
饮食障碍 0.166* 0.167* 0.125 0.108 0.173*
4 分析与讨论
4.1 饮食障碍的性别差异
单就性别而言,男女不论是在各自生理条件的限制下还是社会角色的分配上,表现都是不一样的。
而在本文中,瘦身倾向维度、不满体形维度、贪食维度、完美主义维度、恐惧成熟、內感受意识维度和无效感维度都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可能由于运动员在进行入校选拔时就已经对形体进行过筛选,所以身为体育学院难美型运动专业的学生,本身在形体上就已经处于比较高的水准,对于瘦身倾向并不是很明显。并且平时难美型运动专业学生因为项目本身的特殊性就有控制饮食的要求,常年的良好训练和饮食习惯使得难美型运动专业的学生形体保持得很好,所以在不满体形维度、贪食维度以及完美主义维度上并没有性别上的显著差异。至于人际不信任维度上的性别显著性差异,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结果下的因素,由于体育专业运动员从小就远离父母在专业队训练,造成运动员本身的人际交往的局限性,个性更加独立与自我。而且运动员群体本身就具有更为坚韧不拔和固执的意志,当这一特点反应到饮食障碍上时,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运动员宁愿相信自己长期以来坚持的东西而不愿做出改变。所以造成了饮食障碍上的性别显著性差异。
4.2 社会体格焦虑与饮食障碍
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大众的存在,于是格外注重印象的生成和管理,也正是因为对他人消极评价更加敏感,由此产生了不适导致了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和饮食障碍。
与此相比,对体格自我表现的不舒适感和对社会比较的不安对饮食障碍的生成并不那么显著:前者原因或许在于这种对自我表现的不适多少还包含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这种评价是可以通过内控来处理的,所以不一定会导致饮食障碍的生成;而后者或许是因为社会比较这种情况并不是来自于特定的可以把握的某个部分,由于没有那么确切以至于不一定都能够刺激到每个客体的心理生理阈限,所以不会反映在饮食障碍的层面上。
难美型专业运动员由于平时的训练和长期的饮食习惯,使得他们本身的体型就处于较高水准,且这一水准是显著高于社会平均水准的,所以在社会比较的这一维度上,运动员并不会产生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的不安感。同样的,由于运动员本身体型的高水准,使得他们自身对于体格的自我表现相当自信,很少会产生这种不舒适感。然而教练对于运动员的高要求以及教练本身的身份对于运动员心理上的影响,使得运动员非常在意教练对于自己的批评或消极评价,进而影响到运动员饮食障碍的行为。
5 结论
(1)饮食障碍的性别差异只表现在人际不信任维度上,在其他维度上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2)社会体格焦虑中的对他人消极评价维度与饮食障碍有低度相关,说明随着对他人消极评价焦虑程度的上升,饮食障碍出现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但由于显著程度较低,所以预测效果并不高。而对体格自我表现的不舒适感维度和对社会比较的不安维度与饮食障碍不存在相关。
参考文献
[1] Chun ZF,Mitchell JE,Li J,et a1.The prevalence of an orexia nervosa an d bulimia nervosa among freshman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 ers,1992 ,12:209— 214
[2] Le e S,Le ung T,Lee AM,et a1.Body dissatisfaction among Chinese undergraduat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eating disorders in Hong Ko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 ers,1996,20:77— 84
[3] 徐强.从心理学视角探讨进食障碍的成因[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4] 范青,马玮亮,季建林.女性进食障碍的心理社会学因素研究[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5,16(1):55— 57.
[5] 祝大鹏.不同类型运动员饮食障碍的比较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11,05.
[6] Corcos M,Jeammet P.Commentary Eating disorders :psychodyn am ic approach an dpractice [J].Biomed Pharmacother .2001,55:479—488.
[7] Shafran R ,Fairburn C G,Nelson L ,eta1. The in terpretation
of symptoms of seve redietary restraint[J].Behav Resea and Thera.2003 41:887— 894 .
[8] Garner D M. eating disorder inventory- 2 manual, Odessa: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1991
[9] Collier DA,Treasure.The etiology of eating disorders[J].Br J Psychiatry,2004,l85(11):363-365.
[10] Kenardy J, Butler A, Carter C, et al. Eating, mood, and gender in a noneating disorder population. Eat behaviors, 2003, 4: 149- 158.
[11] Kitsantas A, Gilligan TD, Kanata A. College women with eating disorders: self-regulation, life satisfaction, and positive/ negative affect.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3, 137(4):381- 395
[12] Tomori M,Rus- Makovec M. Eating behavior, depression, and self- esteem in high school students.Journal of dolescent health, 2000, 26(5):361-367.
[13] 徐霞.社會性体格焦虑的测量及其与身体锻炼之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4] 陈薇,Freedom leung,王建平.香港华人少女进食障碍问卷的信度、效度与常模[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1):33- 36.
[15] Hart,E A,Leary,M R, and Rejeski, W J.The measurement of social physique anxiety[J].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py, 1989, 11:94- 104.
[16] 徐霞,季浏.社会性体格焦虑研究综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4):38-40.
[17] Eklund, R C. With regard to the social physique anxiety scale: conceptually speaking [J].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998, 20(2): 225-227.
[18] Zhang, F., Mitchell, J., Wang, M., et al.The Prevalence of anorexia nervosa and bulimia nervosa among freshman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J] .1992, 12(2):209-214.
[19] Fisher, M., Schneider, M., Pegler, C., et al.Eating attitudes, health-riskbehaviors, self-esteem and anx iety among adolescent females in a suburban high school[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1991, 12:377-384.
作者简历:黎东晓(1991-),男,湖南娄底人,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锻炼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