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矫正学生自私心理行为

2015-10-21 19:42陈莹
素质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班风爱心家庭

陈莹

小学生自私会造成孩子今后形成强悍霸道的鲜明个性,会造成别人对他的远离,易造成孤立无援,处事为难的尴尬格局。作为教师的我们看到了它的危害,就要耐心疏导,潜心说服,令其走上和谐相处,与人为善的良好局面。从教多年,我一直关注孩子,在接触,我经常看到各种性格的孩子,有好的玩具,自己玩而不愿意借与他人,甚至都不愿让别的小朋友碰一碰;有好吃的东西,躲起来藏着吃;为班集体多做了点事,认为吃了亏……这些事,在老师和家长眼里,往往被认为是小事,不足挂齿。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实际上是孩子的自私心理在作祟。我认为有如下三种原因导致孩子的自私行为:

1、认知能力低下

孩子由于自身知识经验的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只能凭自己的主观臆断,一切从自己出发.这种想法如果得不到老师和父母的教育、帮助,自私的心理和行为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萌芽和滋长。

2、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现在父母尤其宠爱孩子,特别是一些留守学生,爸妈长期在外,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管教不严,对孩子百依百顺,这就造成了孩子完全处于家庭中心的特殊地位,俨然“小皇帝”, 能够指挥长辈,支配别人。家庭的一切期望似乎都集中在孩子身上,把自己孩子当成了宝。与别的孩子交往时,他们犯了错误,家长不批评教育,反而把错误推在别的孩子身上,在这种有害的教育影响下,我们的学生就渐渐养成了任性、一切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

3、父母、长辈、老师自私观念的影响

有些家庭长辈之间互不尊重,经常为一些小事大吵大闹;同邻居相处不和睦,遇事斤斤计较;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家长不但不教育,反而大加赞赏,甚至教育孩子在外与人相处,不要太老实,千万不能吃亏,学作狡猾,以免长大了受人欺负……在学校,老师与老师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你争我斗,这些实际上都是在向孩子灌输自私观念。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矫正学生自私心理行为,我认为应该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为辅导手段,才能更好的消除学生的自私心理。而在学校教育里,班主任的工作尤其重要,我觉得可以这样做:

一、建设良好班风

班风是一个班级稳定的、整体的、特色的集体风气。班风需要靠班级中大多数学生为基础的思想、品德、作风来形成、,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来形成。而一经形成,可以对班级中的每一个人产生较为积极、稳固、健康、向上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是内在的、无形的、激活的。建设良好的班风可以为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创设出一种美好的时空,唤发出一种蓬蓬勃勃的力量。我要引导学生们创建团结奋进的班风。

二、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一个拥有爱心的人,往往更容易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并凭借爱心培养出其他优秀的品质。这是因为爱心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是专横跋扈的人,不可能是小肚鸡肠的人。爱心是与谦虚、礼貌、热忱、豁达、宽宏等优秀品质结伴而存在的。为此,要利用班会课來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故事会、演讲比赛、我为父母亲洗脚、我为社会做贡献等,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关爱他人、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关心孝敬父母等的教育。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见缝插针。平时在为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还可以用一些著名的、浅显易懂的典故来教育孩子。

让学生记“心语日记”。“心语日记”有学生心理宣泄和排解,有心理认知和感悟;是能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镜子”,也是能显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窗口”,还能成为学生健康进步的“阶梯”。班主班老师通过浏览学生“心语日记”(以学生主动愿意提供为前提),能搭通学生的“脉搏”,开展对话,交流思想情感。

三、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团结就是力量。”要利用思想品德课告诉学生,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合作中不断前进,不断进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更加为人们所重视,合作意识将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现代素质之一,也是一个人应具备的起码的人格品质。因此,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是纠正“自私行为”的有效途径。现在的学生在家中都是“小太阳”、“小皇帝”,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针对这些现象,班主任可根据实际多开展一些以“合作精神”为主题的活动。为每个合作小组起一个好听的、富有象征意义的名字,可以让他们一起完成某项手工制作,一起“帮贫扶困”,分组讨论、唱歌比赛等,以达到从小培养他们坦诚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的目的,培养他们为他人着想,为集体无私奉献的思想品德。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学校与家庭相互合作完成的,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两面派”学生(在学校与家庭中的表现截然不同)。纠正学生的“自私行为”除了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外,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应从孩子的一生着想,有针对性地给孩子施加影响。家长应当做到对孩子少溺爱、多严格要求。家长过分的娇惯、溺爱,是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膨胀的发源地。家长应对孩子的日常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做事应替他人着想,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让孩子在空余时间适当的做一些家务和力所能及的事,鼓励他们帮同学、邻居做好事,使孩子在别人的赞许声中体验为他人服务所获得的喜悦。家长要做表率,为孩子树立楷模。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多给孩子正面的影响。因为孩子最容易对家长的言行进行仿效。假如家长是气量狭小者,常为小事斤斤计较;或者脾气也十分暴躁,争吵不休,并常用打骂、斥责等方法教育孩子,孩子会有自私自利的心理也就不奇怪了。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是楷模,所以在孩子面前要尽量树立起胸怀开阔、善于克制的形象,言传身教于孩子。还要教育孩子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不要经常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考好了就奖多少钱等方法要不得。要让他们知道,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是应该的,不能用报酬来做等价交换。家长使孩子渐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父母。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这样才能远离自私,拥有健康的人生。

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缺一不可。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才能使学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走向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班风爱心家庭
爱心·言行·思想·制度·班风——班主任工作“五部曲”
班风:班级教育的场域
家庭“煮”夫
爱心树(下)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
恋练有词
浅谈家风与班风的良性互动关系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