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550东部断层对矿体的影响

2015-10-21 19:30申艳平
地球 2015年8期
关键词:连续性

申艳平

[摘要]550中段B24线以东,因为存在矿体薄、小,连续性差、构造发育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通过构造与矿体的关系分析,掌握构造控矿规律,所以有效地指导了矿体开采工作。

[关键词]矿体薄小 连续性 构造发育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146-2

1矿区地质

大红山铜矿区位于红河深大断裂与绿汁断裂所夹持的滇中中台拗南端,NW|EW、SN向三组构造线的交汇复合部位。铜矿主要产于中等变质的大红山群基底,属火山喷发(喷气)~沉积变质期后改造层控矿床。矿区最主要的铜矿—I号铜矿带,主要赋存于元古界大红山群曼岗河组第三岩性段中上部(Ptdm3)。

550东部B24线以东含矿岩性为含铜变钠质凝灰岩、含铜石榴黑云角闪片岩;其中,Ⅰ3矿体的含矿岩性自下而上由含铜变钠质凝灰岩逐渐过渡为含铜石榴黑云角闪片岩;Ⅰ2矿体的含矿岩性为含铜石榴黑云角闪片岩。矿体展布和形态与地层一致,沿走向被NW向断层切错成条带状,沿倾向被EW向断层切错成阶梯状,局部受断层破坏而扭曲,产状复杂,中上部已进入I号矿带的內环带,紧靠熔岩流,矿体相对富集程度减弱,品位相对降低,厚度变小。根据矿体的富集规律,Ⅰ2和Ⅰ3矿体往浅部逐渐变贫变薄,Ⅰ2矿体逐渐尖灭。Ⅰ1矿体的含矿岩性为深灰色含铜石榴黑云角闪片岩及含铜碳质板岩互层,自上而下由含铜黑云角闪片岩逐渐过渡为含铜碳质板岩;矿体展布和形态与地层一致,沿走向被EW向断层切错成条带状,沿倾向被EW向断层切错成阶梯状,局部受断层破坏而扭曲,产状复杂。走向近EW,倾向S,倾角10°~28°。根据矿体的富集规律,I1矿体和Ⅰ3和Ⅰ2矿体一样,往浅部逐渐变贫变薄逐渐尖灭,由西到东,矿体由厚变薄,由富变贫。铜矿富集时,磁铁品位较高,铜矿变贫时,磁铁含量降低。Ⅰ1富矿体自西向东厚度逐渐变小。

2矿体特征

I号矿带自上而下分为Ic含铜铁矿体、I3含铁铜矿体、Ib含铜铁矿体、I2含铁铜矿体、Ia含铜铁矿体、I1含铁铜矿体、I0含铜铁矿体等七个矿体,在垂直上铁、铜矿体呈互层产出,相间排列;在平面上主要矿体I3、I2,连续分布,呈层状、似层状产出,本次探矿揭露I1矿体断续分布,似层状产出。矿体产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走向为东西向至近北西西向,倾向为南至南西,倾角15~30°。

3矿体分布规律

矿体在550中段B24线以东有如下分布规律:

(1)在垂直方向上:从上到下,矿体规模由大变小,由厚变薄,由富变贫,由层状到似层状;围岩由石榴黑云白云石大理岩,到石榴黑云变钠质凝灰岩,再到石榴黑云片岩。

(2)在走向方向上:由西到东,矿体由厚变薄,由富变贫;由以凝灰岩型矿石为主。

(3)在倾斜方向上:由浅到深,浅部以深灰色石榴黑云片岩、变钠质凝灰岩为主,矿体分叉、间距大;中深部以石榴黑云変钠质凝灰岩型矿石为主,矿体膨胀复合,间距减少,出现富铜矿;深部以石榴黑云片岩型矿石为主,矿体变薄,间距缩小。而铜铁550-600米标高,即火山活动中心変钠质凝灰岩地段。

(4)在铜铁相互关系上:铜矿富集时,磁铁品位较高,铜矿变贫时,磁铁含量降低。

(5)在与围岩岩性关系上:石榴黑云変钠质凝灰岩中含铜和磁铁品位较高,富集有富铜矿石;石榴黑云片岩中含铜尚可,但含铁降低;石榴黑云白云大理岩中含铜变低。

矿体分布来看矿体分布自上而下为:富矿-夹石-贫矿-夹石-表外矿-铁矿-夹石。

富矿富集量较小,但是都是不连续的,厚度1-2米,矿体矿石为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富铜矿石见不规则细脉状、团块状构造。主要矿物黄铜矿呈微—细粒均匀嵌布或集结状不均匀嵌布。

贫矿富集量一般,厚度2-4米铁铜矿体矿石为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贫铜矿石见不规则细脉状、团块状构造。主要矿物黄铜矿呈微—细粒均匀嵌布或集结状不均匀嵌布。

表外矿富集量较多,局部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厚度2-4米,分支较多铁铜矿体矿石为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矿石见不规则细脉状、团块状构造。主要矿物黄铜矿呈微—细粒均匀嵌布或集结状不均匀嵌布。

夹石混入量大,厚度5-8米,而且分布在富矿、贫矿、表外矿之间,给圈定回采范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断层对矿体分布规律的影响

550中段B24线以东,构造较为发育,且断层对矿体的控制作用较为显著,同时对矿体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多使矿体发生变形发生位移。

550中段B24线以东通过前期控制断层地质资料和现有的工程资料和钻孔资料的断层进行有效控制和地质综合,所圈定矿体为形态完整的块状矿体。随着矿山基建和生产采切工程的施工,在矿床范围内揭露到大量的断层构造,它们将矿床范围内的矿体切错成块体,在走向上将矿体分割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地质块段;在倾向上成阶梯状排列,形成堑、垒式构造,破坏了层状矿体的完整性,对开采产生较大的影响。

通过对550水平,580水平、610水平工程掘露的断层构造进行了系统的地质综合,共圈定出8条断层,根据断层的产出方向及其对矿体的破坏作用分为NW和EW向平移正断层。沿倾斜方向切错块体,使矿体成阶梯状断块排列。

现将主要断层特征叙述如下:

4.1 FⅠ-01

FⅠ-01断层,见于600-550中段,已控制走向长>227 m,延深>100 m。断层走向近NW 向,倾向 SW,倾角45~60°。断层破碎带较为紧密,宽0.1-0.2 m,由围岩角砾和铁泥质胶结;断层面呈舒缓波状,局部可见阶步及斜向擦痕。为右张扭性平移正断层。破坏I2 、I1矿体。

4.2 FⅠ-02, FⅠ-07

FⅠ-02, FⅠ-07断层,见于600-550中段,已控制走向长>349 m,延深>101 m。断层走向近NW 向,倾向 SW,倾角55~70°。断层破碎带较为紧密,宽0.2-0.5 m,由围岩角砾和铁泥质胶结;断层面呈舒缓波状,局部可见阶步及斜向擦痕。为右张扭性平移正断层。破坏I2 、I1矿体。

4.3 FⅠ-04 FⅠ-04-1 FⅠ-04-2

FⅠ-04、FⅠ-04-1 FⅠ-04-2、FⅠ-04-1 FⅠ-04-2断层,见于600-550中段,已控制走向长>194 m,延深>121 m。断层走向近NW 向,倾向 SW,倾角55~70°。断层破碎带较为紧密,宽0.2-0.5 m,由围岩角砾和铁泥质胶结;断层面呈舒缓波状,局部可见阶步及斜向擦痕。为右张扭性平移正断层。破坏I2 、I1矿体。

4.4 FⅠ-05

FⅠ-05斷层,见于600-550中段和600以上,被FⅢ-6切搓,已控制走向长>194 m,延深>121 m。断层走向近NW 向,倾向 SW,倾角50~65°。断层破碎带较为紧密,宽0.2-0.5 m,由围岩角砾和铁泥质胶结;断层面呈舒缓波状,局部可见阶步及斜向擦痕。为右张扭性平移正断层。破坏I3 、I2 、I1矿体。

4.5 FⅢ-6

FⅢ-6层间断层,已控制走向长>180 m,延深>100 m。断层走向近NE 向,倾向 SE,倾角65-70°。断层破碎带较为紧密,宽0.2-0.5 m,由围岩角砾和铁泥质胶结;断层面呈舒缓波状,局部可见阶步及斜向擦痕。为右张扭性平移正断层。破坏I3 、I2 、I1矿体。

5断层对矿体的破坏作用

550中段B24线以东所揭露的断层主要对矿体矿体空间位置和形态造成破坏,使矿体形态趋于复杂,对矿体开采产生较大的影响。FⅠ-01 、FⅠ-02, FⅠ-07 FⅠ-04、FⅠ-04-1 FⅠ-04-2、FⅠ-04-1 FⅠ-04-2 、FⅠ-05断层组沿矿体的倾斜方向切错矿体,破坏矿体在倾斜方向的完整性,使其成阶梯状排列。

FⅢ-6断层破坏作用,使得原来形态简单、完整的板状矿体,被分割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的地质块体,形成堑、垒式构造。在含矿岩性和矿体中形成一系列顺层或穿层的裂隙,后期变质热液迁移矿质于其中形成矿物团块,而产生一定的富集作用,但这种富集作用只对矿质进行局部迁移、重组,并未能在一定的层位或构造位置集中,故对整个矿体的富化作用并不明显。 总体来说,断层对矿体起破坏作用为主。

550中段B24线构造发育,给成矿提供了空间,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由于构造受力不同,成矿空间也就不一样,但随着火山喷发沉积,形成了方向不同,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矿体。矿体与围岩的界线清晰,为断层裂隙接触,个别蚀变带呈过度性接触。矿体多呈透镜状,不连续,也不稳定,矿体中部一般稍厚,沿走向或倾向有膨大收缩尖灭再现的特征。

6结论

通过以上断层对矿体的影响论述,550中段B24线以东,构造较为发育,随着工程施工所揭露的断层主要对矿体矿体空间位置和形态造成破坏,使矿体形态趋于复杂且断层对矿体的控制作用较为显著,另外对矿体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多使矿体发生变形发生位移。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是B8、B9、B10、B11、B12线剖面,由于受到FⅠ-07、FⅠ-02、FⅠ-01 的影响把矿体切错成块体,在走向上将矿体分割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地质块段;在倾向上成阶梯状排列,形成堑、垒式构造,破坏了层状矿体的完整性,对矿体开采产生较大的影响。

同时也对550中段B24线以东矿体特征与断层构造的研究,将有利于提高对区内矿体分布及变化规律的认识,对探矿找矿也有重要的意义。同样,也对采矿过程中采准工程切割工程的布置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铁铜矿区铜矿首采区勘探地质报告》(云南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 1989年).

[2]《大红山铜矿铁铜矿带成矿控矿因素及分布富集规律》.

[3]《大红山I1矿体补充探矿工作总结》2013年.

猜你喜欢
连续性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形式有变,能力不变”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浅谈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的连续性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Gn]连续的二阶三角Bézier曲线
B(2,2)方程的非一致连续性研究
连续性
三次Bezier曲线的生成与拼接
综采工作面支架对接技术的应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