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乐
[摘要]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有色金属工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精英投身于地质研究。大红山铜矿作为最重要的地质资源和有色金属资源之一,距其被发现至今,一直都是地质研究和有色金属研究方面的重要课题,也是各类地质研究学者和有色金属行业的宠儿。因此,本文主要在介绍大红山铜矿,以及1号铁铜矿带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成矿控矿的多种因素进行了相对详尽的分析和归纳,同时,也对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的分布富集规律进行了进一步地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大红山铜矿 1号铁铜矿带 成矿控矿因素 分布富集规律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3-2
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有色金属行业的迅速崛起,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人们的日常需求,相关的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多,对于有色金属资源的勘测和开采问题的研究成了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地质资源和有色金属的领域而言,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更是值得大家给予高度重视,并且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物力和人员。据悉,自从20世纪60年代,大红山铜矿被发现以来,就成了地质学家们和有色金属行业重点探索和研究的“香饽饽”,相应的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但仍然有许多技术难关和未知领域需要突破。
1基本概念
1.1大红山铜矿
大红山铜矿地处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镇,与哀牢山脉东面的戛洒江紧紧相连。大红山铜矿矿区气候环境相对比较特殊,其气候主要表现为夏秋炎热多雨,冬春暖和干燥。就其年平均气温和平均年降雨量而言,年平均气温达23.5摄氏度,年降雨量平均为930毫米。就大红山铜矿矿区的地形地貌也比较有特点,其实际的海拔标高在600到1850米之间,地形属于侵蚀剥蚀山地,网状沟谷发育,整个起伏比较深。
1.21号铁铜矿带
就大红山 I号铁铜矿带含矿层而言,其层位比较稳定,矿化表现得也相对均匀。就大红山 I号铁铜矿的矿体而言,其呈现出层状,但是矿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主要是断层和沿断层构造带热液活化迁移作用的影响,从而也导致普遍出现了局部加富变厚现象或者变贫分枝现象。据相关资料显示,形成大红山 I号铁铜矿带的喷发沉积中心主要在熔岩流的南侧,而矿石的不同类型和矿体的出现受到喷发沉积中心的控制。
2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成矿控矿的因素分析
2.1岩浆控制因素分析
从岩浆控制因素角度分析,岩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内生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岩浆岩也是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成矿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就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的复杂多样的熔岩流岩性和岩相而言,其变化相对比较大,无论是次火山相,还是喷溢相,又或者无论是火山碎屑的沉积相,还是正常的沉积相,都存在着明显的变化。除此之外,由于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中的岩浆岩的相互之间的界线不够明显,相互之间的相变也在逐渐过渡,其实是同源石英角斑质岩浆火山喷发所沉积不同相而生成的最终产物,除了在其边部变薄尖灭部位发现了铜矿化之外,尚未发现中心部位出现铜矿化。
2.2地层控制因素分析
由于地层的演化与地史息息相关,对于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而言,其成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明显的时代性。从地层控制因素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在沉积矿床受地层岩相古地理条件控制、火山沉积矿床受火山沉积岩层控制,以及层控矿床受矿源层控制等方面。越是靠近火山喷发中心,铁铜矿品位越是高,随着其品质向周边逐渐变贫,相应的矿石类型也在发生不同的相变,主要表现为磁铁凝灰岩型相变成黑云片岩相,铜矿物则从斑铜和黄铜矿石发展成黄铜矿石。
2.3岩性控制因素分析
从岩性控制因素角度来看,无论是岩石的物理性质,还是岩石的化学性质,一般来说,在成矿作用的方式、矿体产状、矿床类型,以及矿化强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就从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而言,其各个旋回、铁矿、层位,以及铜矿赋存的岩性岩相都具有成矿专属性,并且相对比较明显。尤其是火山中心或者是近火山喷溢的富钠质的碱中性火山喷发岩也存在着铁矿的成矿专属性,而铜矿的成矿专属性则在喷发沉积中心的沉凝灰岩和黑云片岩的沉积火山碎屑中有所体现。
3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的分布富集规律分析
3.1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的分布富集规律总述
就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的分布富集规律而言,总体的情况如下:作为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的主矿体,Ⅰ2和Ⅰ3的富集中心带分别位于500米和550米标高附近。就其主要成分类型和铁铜含量关系而言,黑云片岩型是Ⅰ2 的矿体主要矿石类型,且铁铜含量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而凝灰岩型则是Ⅰ3主要的矿体矿石类型,且铁铜含量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除此之外,Ⅰ2和Ⅰ3的分布富集规律主要表现为矿体往南往北逐渐变贫变薄。
3.2矿带和矿体的分布规律分析
就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的矿带和矿体的分布规律而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第一,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围绕喷发中心而呈现富集状态的各类矿体都是成套出现,并且形成古海相火山作用成矿现象。由于近喷发中心的礦质大多数来源于相对丰富的火山碎屑岩发育,构成又富又厚的矿体。第二,由于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的火山喷溢不同阶段的岩浆分异的显著特点、岩浆喷发性质和火山作用,以及正常沉积作用的消长关系,铁矿和铜矿自下而上呈现出分离聚集、交替出现的时空布局。具体来说,矿带自下而上依次是VII(铁、铜)、VI(铁)、I(铜、铁)、II(铁)、111(铁、铜)、IV(铁)、V(铁)。
3.3矿石类型的分布规律分析
从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的矿石类型的分布规律的角度来分析,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方面,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中的含铁矿物从中部地段向东、西两地段存在的分布规律呈现出从磁铁矿、菱磁铁矿,以及菱铁矿的渐进变化。另一方面,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的矿石类型的分布规律从北到南而言,自上而下呈现出依次是有从凝灰岩型磁铁黄铜矿、石榴黑云片岩型磁铁黄铜矿,以及炭质板岩型黄铜矿的变化规律。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而言,大红山铁铜矿不但是铁、铜等多金属的大型矿床,而且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是我国有色金属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的研究更是当务之急,必须不断地深入,充分利用这种宝贵的有色金属资源。在充分了解大红山铜矿,以及1号铁铜矿带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总结出岩浆控制、地层控制,以及岩性控制等因素,再通过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的分布富集规律总述、矿带和矿体的分布规律分析,以及矿石类型的分布规律分析等内容的深入探讨。希望上述内容能够对大红山铜矿以后的生产建设、发展规划提供更多的地质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可勇,万多,刘正宏,孙丰月,边红业,张晓东,黄俊鹏. 辽宁丹东四道沟金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及其机制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04:1048-1054.
[2]万多,王可勇,李文昌,尹光侯,余海军,薛顺荣,韦烈民. 滇西北热林 Cu-Mo 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S3:54-63.
[3]万多,李剑锋,王一存,王志高,王可勇. 内蒙古红岭铅锌多金属矿床辉钼矿 Re-Os 同位素年龄及其意义[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39(6).
[4]王安民 . 刘家沟尾矿坝硐室爆破 设计参数 〔J〕. 中国钼业 , 2003 , ( 3) : 4 - 5.
[5]赵寒冬,刘勇,邓晋福,等.小兴安岭伊春地区环斑花岗岩组合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2009,36(3):658-668.
[6]张炯飞,李之彤,金成洙,中国东北部地区埃达克岩及其成矿意义,岩石学报,2004,20(2):361~368.
[7]张兴洲,杨宝俊,吴福元,等.中国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结构基本特征.中国地质,2006,33(4):816-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