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行动研究模式,以目的取样选取四所幼儿园的小小班初次入园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访谈、文件搜集等方式深入把握新入园2~3岁婴幼儿的情绪适应表现,在此基础上设计动作游戏、玩物游戏及社会性游戏促进其入园情绪适应。通过研究,较完整呈现了以游戏促进2~3岁婴幼儿入园后情绪适应的过程与通过游戏促进其情绪适应的效果。
关键词:情绪适应;游戏类型;实施原则
一、问题的提出
在儿童适应诸多方面中,情绪适应是衡量儿童学校适应及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情绪适应良好的儿童能够很好地应对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不仅能够实现当前良好发展,而且对其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相关研究对新入园婴幼儿在入园適应期各种行为的研究深度还不够,各种教育策略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此领域研究还需要更全面、深入地探索新入园婴幼儿的适应行为,并提出更有效、更系统的教育策略。
本研究通过观察、访谈、文件搜集等方式深入把握新入园2~3岁婴幼儿的情绪适应表现,并在对0~3岁婴幼儿课程方案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动作、玩物及社会性游戏促进其入园情绪适应。
二、2~3岁婴幼儿入园情绪适应表现及培养目标
根据2~3岁婴幼儿入园情绪适应特点,设计系列游戏活动。需要对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情绪表现、情绪发展水平进行仔细观察。观察及访谈发现,刚入园的2~3岁婴幼儿常常不愿与亲人分离,在陌生的环境中缺乏安全感,怕生,喜欢尝试用错误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例如大叫、鬼脸、露肚子等。孩子们最初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父母依依不舍与触景生情,接下来他们会表现出情绪上的调整、波动,这时往往喜忧参半,最后孩子们会进入适应期,此时他们会兴致勃勃,自得自乐。因此,对于2~3岁的婴幼儿来说,理解婴幼儿入园情绪适应的过程及特点,充分尊重婴幼儿的意愿,能有效培养婴幼儿的入园情绪适应能力。
三、促进2~3岁婴幼儿入园情绪适应的游戏类型
本研究认为2~3岁婴幼儿更多的是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因此,结合2~3岁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入园情绪适应的过程,通过设计系列动作游戏、玩物游戏及社会性游戏来发展婴幼儿的情绪适应能力。
(一)动作游戏
两岁的孩子乐于进行动作游戏,在动作游戏过程中,教养者语言的互动、表情暗示、动作激励,强化和巩固孩子的积极情感。同时,也积累了交往的方法,与老师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例如,亲吻球游戏,让宝宝躺在干净、柔软的垫子或地毯上。告诉宝宝刺球妈妈要亲吻宝宝的身体,推着亲吻球滚过宝宝身体的各个部位(胸、肚子、腿、屁股等)。边滚边在某一宝宝的肚子上跳一跳,在某一宝宝的屁股上滚一滚,并进行语言与眼神的交流。鼓励宝宝大胆抚摸亲吻球。利用球与宝宝接触,孩子体验交往的乐趣。宝宝与教养者建立安全、信任的关系。
(二)玩物游戏
结合情绪适应培养目标,挖掘自然物的情感教育功能,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转化成有情感教育功能的游戏材料。例如,被子、饮料瓶、锅子、盒子、毛线、鹅卵石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们伸手就能拿到并摆弄起来。这时,这些自然物在孩子眼里就是好玩的游戏材料。
例如,动物毛线衣游戏,宝宝对毛线团很有兴趣,于是游戏区中提供了不同颜色的毛线让宝宝玩。机械的绕毛线固然能提高宝宝手、眼协调的能力,但由于缺乏情景性,宝宝玩了一两次就没有兴趣了。于是老师给游戏赋予了情感因素,在鞋底上装饰小动物的头像,介绍动物宝宝,告诉宝宝天冷了,动物们没有漂亮的毛衣过冬,请宝宝们帮帮小动物。出示不同的毛线团,请宝宝选择合适的颜色绕上去。展示宝宝成功的作品,以小动物的口吻表示感谢,激发宝宝帮助小动物的情感。
(三)社会性游戏
根据2~3岁婴幼儿情绪适应特点和培养目标,通过设计社会互动的游戏情境,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孩子不仅积累了很多关爱他人的方法,在情绪认知与调节上也得到了提高。
例如,在“给妈妈送吃的”活动中,老师用鞋盒做了很多小拖车,把娃娃家装成妈妈工作的地方,这些自制的玩具既简便又实用,特别受孩子的欢迎。孩子们忙碌地给妈妈送食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情绪得到表达和完成,帮助孩子实现入园情绪适应。
四、2~3岁婴幼儿入园情绪适应游戏的实施原则
通过现场观察婴幼儿游戏的选择与开展情况,结合对教师及孩子养护者的访谈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本研究认为以游戏促进2~3岁婴幼儿入园情绪适应,重在对游戏活动设计、对游戏类型的选择。因此,促进2~3岁婴幼儿入园情绪适应的游戏需要符合安全性原则、适宜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以及操作性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无论何种类型的游戏,安全性是前提条件。在挖掘具有情感功能的游戏时,我们经常会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或者在原有游戏材料的基础上增加辅助物来达成目标。因此,我们更需要检查这些游戏的安全与卫生情况,必要时要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去辨别游戏材料的安全性:一是游戏材料的小零件是否松动;二是游戏材料的外形是否坚硬有棱角;三是游戏材料是否含有金属或玻璃碎片、针等易被扎伤的成分;四是软体玩具是否易于清洁;五是自然物是否进行过清洁处理及安全检查。
(二)适宜性原则
这里的适宜性是指同一年龄的孩子会有很多共性的情感表现,但是每个孩子的发展又有先后,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提供的游戏一定要在观察与了解孩子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例如动作游戏、玩物游戏及社会性游戏比较适宜于2~3岁的婴幼儿。此外,为了激发婴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经常鼓励宝宝:你真行、再试一试、加油、我们来比赛等等,多多给予支持性的口头激励。从而使孩子的情绪在活动中表达和完成。
(三)趣味性原则
具有趣味性的游戏能够吸引2~3岁的婴幼儿参与,且有利于互动。例如,在一只小小的海洋球上画上小猪的脸,给纸筒涂上颜色等等,形象化、多样化、拟人化的游戏材料能支持孩子开展高质量的游戏。
(四)操作性原则
便于孩子操作的低结构游戏能满足孩子自主探索的需要。2~3岁的婴幼儿以个体游戏为主,他们往往喜欢选择堆高、连接、搬运、装扮等游戏。他们喜欢摆弄玩具,随意搬动,有时相同的动作会重复多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也体验到了愉悦,在开展这些游戏时,要注重游戏材料的操作性,孩子们才能自主探索,不断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实现入园的情绪适应。
五、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我们主要获得了以下结论:2~3岁是婴幼儿情绪的剧变期,也是情绪适应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针对2~3岁婴幼儿情绪适应的特点,本研究从情绪的觉察能力、控制能力、调节能力方面对婴幼儿进行培养。情绪适应能力培养途径很多,但本研究认为2~3岁婴幼儿更多是在游戏中,在与玩具、老师及同伴的互动中学习,因此,通过设计动作游戏、玩物游戏来发展婴幼儿的情绪适应能力。以游戏促进2~3岁婴幼儿入园情绪适应,重在对游戏活动设计、对游戏材料的选择以及游戏中对婴幼儿的指导。因此,指导者在设计游戏活动、选择游戏材料时,应遵循相应的安全性、适宜性、趣味性、操作性原则。
本研究是在深入研究0~3岁婴幼儿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完整游戏方案,培养2~3岁婴幼儿的情绪适应能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托尼.在游戏中评价儿童[M].陈学峰,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4.
注:本文为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YGH082。
作者简介:冯丽娜,女,1983.7,宁波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儿童发展与幼儿园课程实践研究。
?誗编辑 王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