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桂华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减少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排查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并制定改进策略。结果:应用PDCA循环模式后,新入科护士不良护理事件、院内坠床/跌倒、输液不良事件、仪器不良事件等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可以构建可靠的护理安全屏障,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PDCA循环;护理安全;急诊科;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34-02
急诊科是高风险科室,也是医患纠纷的高发科室,护理安全管理是急诊科管理的重要内容[1]。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是提高护理质量,规避护理风险的有效办法。我科自采用PDCA循环模式后,护理安全有了很大改观,现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共有54名护理人员,其中护士30名,护师17名,主管护师6名,副主任护师1名。年龄20~54岁,平均29±6.2岁。急诊科包括诊区、输液室、手术室、治疗室、抢救室、观察室、监护区、观察区8个区域。
1.2应用方法
1.2.1Plan阶段 成立由全体护士参与,副主任护师带头的安全小组,安置安全信息留言板,设置安全信箱、电子信箱,全面排查安全隐患。我科主要存在的安全隐患包括:①患者增多,医疗环境拥堵,抢救资源、抢救空间难以满足抢救工作的需要;②部分医疗器械存在安全隐患,如注射泵、除颤器等未完成充电,影响正常使用,可调节输液器流量不准,简易呼吸器配件混淆不能正常连接等;③药物使用风险,给药错误,高浓度药物、血管刺激性药物外渗等;④留置胃管、输血是护理安全风险的高危环节;⑤计算机录入信息错误,检验条码打印失败,标本送检延误等;⑥护士年轻化,经验丰富的老护士偏少,长时间高负荷工作降低了护士的警惕性与注意力。排查出以上隐患后,制定了以“年度零出错”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计划,对各个隐患进行针对性击破。
1.2.2Do阶段 根据被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对策。①扩大并合理布局抢救空间,根据实际需要改扩建抢救室与输液室,建立兼具抢救与监护功能的监护区,实现抢救分流,及时淘汰或更换老化的仪器设备;②经过排查发现,“三查八对”制度落实不严是发生护理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科室组织定期召开急诊安全会议,反思以往的护理安全事故,指导护士自觉落实安全护理措施,尤其是新入科的护士必须要经过“三查八对”考核,交接班的时候也要对当日值班护士提醒,护士长在晨会时也要提问和检查制度落实情况;③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应用“五常法”进行管理,每台仪器都单独配备检修记录本,做好班间交接,静脉注射泵、除颤仪由当班护士充好电,呼吸机由当班护士负责消毒与各部件连接,高危药品采用设障管理;④定期组织骨干护士更新操作流程和护理制度,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理论与技术考核,对于容易犯错,安全意识不强的年轻护士,要定期对其进行安全教育;⑤护理不良事件一旦发生,就采用“三级补救制度”,一级由护士完成,主要处理那些没有影响患者治疗与健康的事件;二级由护士长、医师协作完成,作为一级补救的完善;三级不就主要是针对严重护理失误,平息患者及家属的不满,主要由院领导出面解决。
1.2.3Check阶段 主要是检查措施落实效果。由护士长对各区护理质量,安全情况进行评估和巡回检查。结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评估措施落实效果。
1.2.4Action阶段 总结上述阶段中的措施,效果及经验教训,编写《急诊工作指南》,急诊科护士人手一本,随时翻阅,指导临床作业,并把还未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
1.3观察指标 比较我科应用PDCA循环前1年,与应用PDCA循环后1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结果
应用PDCA循环模前一年,我科共发生不良事件32例次,包括护理文书缺陷14例次,输液不良事件9例次,新入科护士不良护理事件6例次,仪器不良事件3例次。
应用PDCA循环模式后一年,我科共发生不良事件5例次,包括护理文书缺陷4例次,院内坠床/跌倒1例次。
两组数据相比,后者可见明显减少,提示了PDCA循环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有效性。
3讨论
急诊科的特点在于患者多,病情严重复杂,每一个抢救环节都有潜在风险,因此,每一位护士都要成为护理安全的监控者,树立以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积极参与到安全隐患的排查中,使隐患排查工作更加全面、具体、高效[2]。
PDCA循环最早由休哈特提出,经戴明改进,应用于企业管理,旨在降低企业运行风险。PDCA循环有四个步骤:
P(plan)阶段:找出问题,制定目标与行动计划。对于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而言,就是要找出潜在的风险环节,强化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目标的认识,积极参与到护理安全管理当中,并依据风险所在制定安全管理环节[3]。
D(do)阶段:本阶段是PDCA循环的核心环节,主要是根据已知信息制定出详细、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具体操作,努力实现预期目标。急诊科护理风险又可分为技术性风险与非技术性风险,前者主要是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风险,后者主要为客观因素引起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类型,我们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对人员、制度、设备等各个方面进行完善。
C(check)阶段和A(action)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对P(plan)阶段和D(do)阶段的把关与总结,主要是核查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总结落实效果,并将新出现的问题纳入到下一个循环中[4]。
综上所述,结合本次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可以构建可靠的护理安全屏障,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樊智娟.优质护理对降低急诊科护理纠纷发生率的效果评价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2(15):105-106.
[2] 付改芝,李庆安,李爱敏.PDCA循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國新生儿科杂志,2011,26(04):262-263.
[3] 曾丽婷,刘春城,周小娜,何小丹,李丰.阶梯式健康宣教结合PDCA循环护理管理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8(17):96-97.
[4] 陈屹一,邵浙新,蒋朱秀,殷舟,徐敏.急诊科拥挤的风险分析及缓解策略探讨[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5(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