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旋
西杨凌 71210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及现代林业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发生的变化,对森林培育学课程引入了参与式教学。认为经过两年的实践,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林业意识,教学效果明显。
关键词森林培育学;参与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1-286-03
森林培育学是林学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林学和水土保持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讲授森林培育的理论和相关技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1]。其内容包括林木品种、林业苗木繁殖和培育、造林、抚育、更新以及森林经营等。随着林业科技和生产的进步,对现代林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特别是2013年出臺的“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动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3]9号)和“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函[2013]14号),对改革教学组织方式,突出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研究型教学方式等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生态建设工程,这些政策和项目的出台对新时期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综合素质高的现代林业人才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森林培育学是现代林业人才不可或缺的知识。笔者正是在此大背景下,探索和实践了森林培育学参与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参与式教学的特点和基本目标
教学包括教和学,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动的活动。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一堂课讲到底,向学生灌输大量知识,可以认为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学生多是不经过思考和老师的互动而被动接收,即使参与讨论,也只是形式上简单地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下降,学习热情降低,最终应付考试。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学习体验,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够牢固。
参与式教学则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着重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共同参与。从方法上讲,参与式教学就是师生平等参与到教和学的活动中,共同讨论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2-3]。因此,参与式教学的特点就是老师授课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就各种问题、结论进行自我探索,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实现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目标,可以认为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4]。
综上,参与式教学不仅是对传统课堂教学形态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积极推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热情,提升授课质量。
2实现森林培育学参与式教学的途径
结合林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森林培育学课程特点,特别是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笔者尝试了多种参与式教学方法,包括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课堂讨论、森林培育案例分析、平时随机测验、教学体验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1自主探索问题
自主探索问题是指在授课老师的指引下,围绕课程目标和主体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关主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文献、和老师讨论等方式进行探索。
自主探索问题强调的是围绕参与式教学的多元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掌握科学高效的探索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在课程开始前对本学科的了解较少,森林培育学课程自主探索问题一般在绪论讲授完后开始。由学生组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森林培育学的涵义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主题,和老师共同确定问题探索框架,并进行广泛的查阅资料和小组内讨论。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一般在课程结束前由老师抽查个别小组进行课堂汇报,其他小组只需要提交书面报告,最后老师将给予点评,计入平时成绩。在一学期的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过程中,老师要主动跟踪学生的探索进展,进行引导,甚至要和学生共同讨论、探索。由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我国西部地区,所以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秦巴山区、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等在我国森林培育和生态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区。
自主探索问题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主动探究知识,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步骤,不仅让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靠,而且还对森林培育的基本理论和林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2.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森林培育课程参与式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参与式教学中最典型、最常用的活动形式。课堂讨论的目标和内容具有生成性,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5-6]。
由于森林培育学课程学时有限,采用大班上课,学生人数较多。因此,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讨论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就必须有效地进行引导、组织,准确把握课堂讨论的环节。笔者重点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①明确讨论目的。课堂讨论的主要目的在于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讨论的习惯,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课程组老师在学生正式讨论之前对讨论什么话题,采用哪种形式讨论都提前做出了安排,目的明确,这也促使了老师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②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是课堂讨论的核心和关键。老师要善于引导督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老师本身也要提出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能准确把握与森林培育相关的理论、研究热点、突出生产问题等,如森林培育中的碳汇、气候变化对森林培育的影响、植被恢复、珍稀濒危林木保护等问题。另外,教师也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讨论。③把握讨论的最佳时机。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准备把握讨论的最佳时机,高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总之,森林培育学课程的课堂讨论时间长短不一,问题大小不同。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用辩证、科学的态度评价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方面,指出不足以及遇到类似问题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另外,教师记录下的讨论结果可以作为评价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
2.3森林培育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法在商科的教学中广为采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般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8]。森林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种子采集到森林经营,涉及面很广,因此在森林培育理论的构建和林业生产环节中都有很多典型案例。笔者在讲到造林树种的选择时,就以我国北方和南方典型的森林树种为案例,阐述不同生态条件下树种选择的依据、造林效果,以及生产上森林营造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在讲述森林栽培模式时,就以我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常见的沙棘纯林、沙棘油松混交林、沙棘刺槐混交林等为例,解释不同栽培模式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差异及其原因。通过选择这些针对性强的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并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最终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2.4平时随机测验
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宽口径、厚基础的背景下,大学生要学的课程和参加的社团活动较多,学生很难做到利用课余时间来预习和复习专业课。因此,笔者在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中增加了平时测验。平时测验一般利用课堂上的5~10 min,以闭卷答题方式为主,题目高度凝练了上一节课(或者以前)的重点难点问题,题量以1~3道题为宜,题型以选择、判断和填空题为主,并辅以计算题和案例分析题等。这种平时随机测验的方式,首先督促了学生及时复习和掌握知识点,避免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其次提醒了教师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讲透,学生还未能完全掌握,还需及时向学生进行释疑;最后教师可以随机测验的成绩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由于课程学生人数较多,平时随机测验往往需要占据一定的时间,效率较低,但是在以后增强森林培育学网络教学后,随机测验会更加容易操作,测验的频率也可以提高,甚至最终替代期末考试。
2.5教学体验
将理论性不强、学生自学容易掌握的个别章节单独整理出来,让学生参与教学体验。笔者结合森林培育学课程大纲和内容,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把某一章节(如苗木繁育)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准备幻灯片作为讲授内容。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最终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整个教学任务。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教学体验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是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教学体验的时间和内容,督促学生做好准备工作。
课堂参与式教学对于森林培育学参与式教学必不可少,但除课堂教学外,森林培育学的教学还适当引入了其他一些教学方式和手段,如野外参观、森林培育行动的参与等课外参与教学形式,促进课程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展示了森林培育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森林培育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结合课程组老师的观察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笔者认为森林培育学课程采用参与式教学具有如下效果:①教学过程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②将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③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进一步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④学生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同时,新的教学方法对笔者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学责任感也不断增强。为了适应新方法的教学,教師要全面备课,认真注意到教学中的每一环节,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4森林培育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1个别学生的重视度不够
尽管森林培育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但由于学习态度、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仍然有个别学生的重视度不够。上课迟到、旷课、不按时完成任务的现象仍有发生。
4.2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由于目前森林培育学课程采用大班上课,学生人数较多(一般为120人左右),有的主题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笔者发现,个别学生很少或是几乎没有参与到讨论中去,也很少作为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发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制课件授课时,有部分学生完全没有参与到资料的收集、课件的制作以及内容的展示中。
4.3老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如何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是参与式教学对任课老师的最大挑战。这就要求老师一方面要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另一方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由于森林培育学课程涉及的学科较多,授课内容量大,理论和实践性较强,加之学生人数较多,所以个别环节上课程组老师对课堂的掌控不尽理想,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和教学水平。
4.4大班上课阻碍了参与式教学效果的发挥
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和对该课程在全国其他农林院校的授课情况调查发现,目前森林培育学课程一般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最少为2个自然班(学生人数为60人),有的甚至是4个自然班(学生人数为120人)。加上学时的限制,并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演讲,极大地阻碍了参与式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改革,积极采用小班(30人以下)或者小组上课,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参与式教学体验,成为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沈国舫.森林培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 陈时见,于波,李秀双,等.参与式教学的理念与策略[J].教师教育学报,2014,1(4):108-111,124.
[3] 李学会.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社会政策与法规》课程为例[J].社会工作教育,2012(10):49-51.
[4] 张清东,徐健蓉.预设专题——参与式教学方法初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4):62-63.
[5] 高俊琴,高居娟.“湿地学”课程课堂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5):61-63.
[6] 梁娟,曾汉元,李爱民,等.高校公共选修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怀化学院学报,2015,34(3):124-125.
[7] 郭景毅,刘瑞萍.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模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6):127-128.
[8] 曹兵,赖声渭,宋丽华.“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5,23(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