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汉伟
【摘 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观察。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伴随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d持续6个月,对照组伴随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6个月后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H)治疗6个月后显著升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降脂疗效确切,并可明显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退,预防脑梗死的复发。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钙片;急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形成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内膜增厚(IMT)是动脉硬化早期的标志性改变,其中脂质代谢异常是重要的病因之一。我院对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均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应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积极治疗取得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头部MRI及CT确诊。所有患者经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1]。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女24例,男16例;年龄45~76岁,平均(60±5)岁;单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病变20例,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病变10例,对照组女14例,男16例;年龄42~76岁,平均(59±5)岁;单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17例,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13例。两组年龄、病程、性别比、斑块分型、原发病等差异计学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较性。
1.2 方法
1.2.1 血脂测定 所有患者均禁食水12小时,空腹从肘正中静脉取血4m1分别检测TG、TC、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
1.2.2 颈动脉彩超检查 内膜中层厚度(IMT)>1.2mm视为颈动脉斑块形成标准,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0mm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标准。根据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分别把斑块分为:①强回声的钙化斑块;②中等程度回声的纤维样斑块;③低回声的脂质性软斑块;④不均匀回声的混合性斑块。
1.2.3 治疗方法 ①治疗组:所有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mg(商品名:阿乐,北京嘉林药业,10mg/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258),1次/d,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或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予以排除,连续服用6个月;②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不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其他治疗情况同治疗组。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均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χ-±s)表示,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总体水平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的LDL-C、TC水平都降低了,治疗6个月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H水平与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指标相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因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斑块内出血、斑块脱落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引起动脉管腔闭塞或狭窄是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2]。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及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动脉管腔内软斑形成及斑块破裂、斑块快速增长是急性脑梗死的最主要危险因素。阿托伐他钙片不仅能够显著改善动脉血管内皮的功能,促进斑块内基质的合成,并减少其降解,从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还可以有效地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反应过程,改善颈动脉血管的内皮功能,还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增加頸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进而减少血管内血栓的形成等多种作用[3]。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6个月后,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颈动脉内膜厚度变薄。阿托伐他汀钙片能够有效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有效抑制斑块的生成,可防止脑卒中的发生及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瀚彬.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6例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药,2009,29(1):18.
[2]吴惠民.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进展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基础医药.2013,20(11):1701-1702.
[3]何玉清.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86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3):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