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新
摘 要:随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粤方言区大学汉语课程传统的教学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 提高粤方言区大学生的汉语水平,适应地方产业、行业岗位的需要,是粤方言区高校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从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设置面临的问题、汉语师资队伍面临的问题、汉语教学方法面临的问题等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关于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教学问题的六个对策。
关键词: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139-02
随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粤方言区大学汉语课程传统的教学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 提高粤方言区大学生的汉语水平,适应地方产业、行业岗位的需要,是粤方言区高校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深入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使该地区汉语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也将有助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汉语教学体系的形成。
作为一种语言教育,粤方言区汉语课程学习的性质应是“母语学习”。虽然粤方言和高校所上的汉语都是汉语,却是同源异流的关系。粤方言是汉语方言中的一支,但与高校所上的汉语的差别较大,“同中有异”,对于粤方言区的大学生来说,要学好高校所上的汉语课的确不太容易。我们要正视汉语母语教学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又要看到汉语内部共同语与方言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这种教育的性质,才有利于加深方言区母语教育特点的了解,从而提高教育水平。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校汉语课程的教学有较为丰富的研究,但是对粤方言区高校汉语教学的研究还相对缺乏,随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如何做好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的教学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具有了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从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设置面临的问题、汉语师资队伍面临的问题、汉语教学方法面临的问题等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设置面临的问题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与教学效果戚息相关,有效的教学效果是能让大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获得实践知识并在实际的岗位中发挥作用。因此,课程是高校大学生学习的桥梁,是教学效果的中介。但目前粤方言区高校的汉语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及汉语教材等不能适应转型高校发展的需要。主要问题有:
(一)不能滿足社会及大学生的需求。目前粤方言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必须修读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174学分方可毕业。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专业主干课、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设置中的理论讲授和实践的比例不太合理,大部分课程主要倾向于理论的讲授,忽视课外素质拓展和创新实践的训练。而且课程设置主要由校方负责,没有与企业合作。因此,有的学生走出社会后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二)课程衔接不合理。有的课程如《普通话训练》应在一年级时就开设,但却被排在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有的课程是必须有一定基础后才能开设,比如:《语言调查》必须是在《语言学概论》的基础上安排的,但往往是要么这两门课被排在同一学期,要么《语言调查》在先,《语言学概论》在后。课程衔接明显不合理,不利于大学生汉语学习的提高。
(三)课程选材存在问题。教材是教学手段之一,是师生之间的桥梁,教材与课程的成败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高校汉语言课程的教师没有精选课程教材,随意地选择教材来给大学生上课,比如大学本科生的教材应选适合大学本科生的教材,但有的教师却选择高职高专的教材。还有的教师没有紧跟形势,不能及时更新教材,等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师资队伍面临的问题
(一)合格汉语课程教师较为缺乏
按教育部规定,高校汉语教师必须持有中国汉语言文学类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但目前粤方言区高校还存在汉语课程教师无证上岗现象,合格的汉语课程教师明显不足。随着高校转型的发展,汉语课程教学需要更多的“双师型”人才,但是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语课程“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某高校硕士或博士毕业后被引进粤方言区高校担任汉语课程教师,缺乏行业背景的锻练,这样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教学质量很难上一个新台阶。
(二)师资队伍管理上存在问题
1、教师工作量超负荷。因为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教师不足,致使在职的教师工作量超负荷,这些在职教师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既要编写材料、备课,又要完成辅导学生、批改作业、出考题、监考、阅卷等工作,还要完成相当的科研工作,超负荷的工作必定会影响教学质量。
2、教师待遇过低。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教师包括汉语课程教师的待遇偏低,待遇低的结果是一些教师选择跳槽或兼职,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
三、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教学方法面临的问题
汉语课程教学在我国传统上就是语文教学,侧重于书面的读写和语言知识的传授。对于粤方言区来说,汉语教育在语文教学里的影响和作用重要而且微妙,亟待深入探讨。粤语区本土的学生日常生活多用粤语,而汉语课程学习中,他们学习汉民族共同语的语言知识,阅读用汉民族共同语写的文章,在课堂里、在社会环境中他们被训练成具有较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人才,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这实质上在母语教育中是一种探索。粤方言区的学生的汉语课程学习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应该有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他们的思维如何转换语码、粤方言和现代汉语在语言信息接收和传递中如何相互作用,当中的什么因素对学习产生影响、产生何种影响等等,这个过程的研究,会有助于认识和探索粤方言区汉语课程教学的规律,提高汉语课程教学的质量。
粤方言区高校大学生对汉语课程的学习存在 “负迁移”的现象,“负迁移”是指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错误或产生不符合目标语规则的形式,从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现象。比如粤方言区的大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时总是把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两组音相混,把舌面音j、q、x 和舌根音g 、k、h两组音相混。粤方言对大学生现代汉语习得的负迁移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表现在语音上,还表现在词汇、语法等方面,而语音上也不仅表现在声母方面,还表现在韵母和声调方面。因此,针对粤方言区高校大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汉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设置是否适合于社会、学生的需求,是否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关于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教学问题的对策主要有:
(一)开设特色课程。汉语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语言技能,针对粤方言区的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应开设一些特色的课程,如:普通话与粤语比较、汉语会话、普通话与粤语同声口译、粤方言文化等,促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一个更大的提高。
(二)汉语课程设置应适合人本发展。粤方言区高校应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需求,以此设置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课程,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习动机是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粤方言区高校汉语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志向,能极大地促进汉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高校汉语课程应减少理论讲授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并建设实习基地,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实践训练,以促使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
四、校企合作,共同设置课程。粤方言区转型高校以往的课程设置只由校方负责,没有与企业合作,缺乏对校外企业所需人才的了解,所设置的课程不符合企业的要求,学生学习之后也感到没有用处。因此,粤方言区转型高校加强校企合作,共同设置课程,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加强汉语课程师资队伍。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粤方言区转型高校要加强汉语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汉语教师资格保障体系,以此促进汉语课程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粤方言区高校大学生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在学习汉语课程时会遇到“负迁移”现象,针对这一特点,粤方言区高校教师不能只套用其他地区的汉语课程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