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国旗
素质教育下各学科再无主次之分,都是实施教育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使命。在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要重视地理学科的重要地位,确立学生在地理学科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自主互助学习可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参与、机械接收的被动局面,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走进地理的殿堂,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
自主互助学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主,即主动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所展开的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互助,即合作学习,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所展开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助学习。这样的自主互助学习,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能够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与优势,能够促进学生群体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这正是现代教学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
一、巧妙导入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一个巧妙而新颖的导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对地理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的学习行为。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千篇一面的直接导入,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新颖而巧妙的导入,真正做到上课伊始,趣已生。
1.联系旧知导入。地理各知识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不断地运用旧知来学习新知,将新知不断地变成旧知的渐进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新旧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联系旧知来导入新知的学习。这样可以避免直接教学的突兀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也可以让学生在同桌内或是小组内展开旧知的复习,由此来引入新知的学习。
2.创设情境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谈话情境、生活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等将原本枯燥而抽象的地理知识寓于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之中。这样更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当然,不管是何种情境,都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体现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这样才能为后面更好地展开自主互助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体。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当然,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基础知识薄弱,并不能独立完成所有的探究活动。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導下完成独立探究。而探究任务直接关系到探究的成败。简单的不用探究,复杂的无法探究。为此,教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学情,以设计出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样才能以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明确探究方向与目标,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主动而有效的探究。如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探究,如果只是简单地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布图来寻找规律,探究气温的影响因素。无疑这个问题过大,会让学生找不着头绪,而无法展开探究。为此,教师可以将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递进的问题:(1)观察气温分布图,指出最高与最低温度出现在哪里?你能否从中发现规律?(2)参照前面所发现的规律思考青藏高原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南北半球等温线,哪个平直些,哪个弯曲些,造成的原因是什么?(4)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总结影响气温的因素。这样几个小问题,层层深深,前面问题是后面问题的铺垫,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实现学生在教师主导下的主体参与和独立思考,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经历探究过程。
三、合作交流
教师应指导学生就自主探究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所产生的见解等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这是一个思想交汇与思维碰撞的过程,是整个自主互助式学习的高潮,可以造就更多生成的精彩,让整个课堂教学处于不断的动态生成中。一是小组内的交流。即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轮流发表个人见解,通过交流与讨论在小组内达成共识,整合成员的观点,形成相对完善的结论。二是全班内的交流。各小组选取成员代表汇报小组成果,在小组间展开更为广泛的交流。通过组内与组间的充分交流,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不同的观点与见解,使得学生的思路更为宽广,更为清晰,通过再次深入的思考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再次提升。在充分的交流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做好归纳与总结,通过对本次探究内容的全程回顾,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训练
教师应通过设计相关的习题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技能,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为此,在学生归纳与总结之后,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有效的习题,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当然,这样题目不是机械地照本宣科,而是要下一番工夫,设计富有针对性与目标性的习题。如针对难点设计分层次的训练题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实现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针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设计对比性题目,以让学生在比较与分析中来达到对知识本质属性的理解;针对同类知识设计变化训练,以让学生能够透过表面达到本质上的认知;同时还要为学生设计开放性题目,引导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交流,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