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杰等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3D-时飞法(3D-TOF)血管成像(MRA)在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超急性期(6小时内)脑梗死患者磁共振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T1WI、T2WI、FLAIR)序列、DWI序列以及3D-TOF MRA序列扫描,并根据MRI不同序列对病变进行比较。结果:4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常规MRI序列中仅有19例在T2WI及FLAIR序列中显示为稍高信号,而所有病例在DWI序列中全部显示为高信号,在3D-TOF MRA序列中显示相应靶血管狭窄和闭塞的38例。结论: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清晰显示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病灶,3D-TOF MRA技术可以准确了解相应靶血管的受累情况,为临床及时合理治疗提供了有效地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脑梗死,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血管成像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脑梗死的发病率也较前有明显增长。由于脑梗死的预后差、致残率高,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且近年来其发病年龄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1]。因此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最大程度的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本研究通过4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常规MRI序列、DWI序列以及3D-TOF MRA的影像学表现,探讨DWI和3D-TOF MRA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42例为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52-89岁,平均年龄72.6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失语、嗜睡、呕吐、偏瘫、意识不清等。所有病例均在患者发病6小时以内行MRI检查。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行头颅CT扫描,排除脑出血后行MRI检查。使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头颅正交线圈。扫描序列有:(1)SE T1WI序列 TR367ms,TE9.6ms;(2)FSE T2WI序列 TR4000ms,TE76ms;(3)FLAIR序列 TR8000ms,TE81ms,TI2371.5ms;(4)DWI序列采用多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FSE-EPI)序列,TR3400ms,TE96ms,取3个b值(b1=0s/mm2,b2=400 s/mm2,b3=1000 s/mm2)。以上所有扫描序列层厚、层距分别为5mm、1.5mm。(5)3D-TOF MRA TR24ms,TE7ms,层厚0.8mm,扫描完成后进行MIP后处理重建血管影像。
所有影像资料均有3名以上有经验的影像科医生共同进行分析和讨论。
2结果
所有42例在DWI序列上全部顯示为高信号,其病变具体分布情况为:基底节区11例,额叶6例,颞叶8例,枕叶7例,小脑半球4例,桥脑1例,中脑1例,延髓1例,胼胝体3例。病灶区范围大小分别为:5例<1.0cm,12例在1.0-3.0cm之间,22例在3.0-10.0cm之间,3例>10.0cm。而常规MRI序列上仅有19例在T2WI和FLAIR上显示为稍高信号。
3D-TOF MRA表现:有38例直接显示靶血管狭窄和闭塞,其中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闭塞9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闭塞5例,均表现为动脉血流中断和远端分支血管不显影。单发或多发狭窄共20例,表现为受累了的颈内动脉系和(或)椎基底动脉系血管局部较相邻正常血管官腔明显变窄(狭窄程度超过1/2)。还有2例为血管闭塞伴其他动脉狭窄。另有4例未见明显靶血管狭窄和闭塞。
3讨论
一、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原理、组织学改变以及临床应用
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建立在MR成像要素之一流动效应检查上的一种成像方法。在均质的水中,如不设定水分子活动范围,水分子的流动是一种完全随机的热运动,即布朗运动[2]。弥散加权成像观察的是微观的水分子流动扩散现象。在不均匀磁场环境下,水分子弥散而产生的质子随机活动会造成MR信号下降,梯度磁场是MR用于空间定位的不均匀磁场,由于水分子的弥散可造成MR信号下降。如梯度磁场强度较小,其作用很轻微。在三维空间(X、Y、Z轴)任意方向施加高场强梯度磁场时,水分子的弥散造成的MR信号改变就可以检测出来[3,4]。在实际应用中,常用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来描述水分子的运动受限的程度。在弥散加权成像中,选择合适的b值对最大限度地显示弥散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值不同弥散所造成的信号差别就不同,b值选择越大,不同弥散状况造成的信号差别就越大,在DWI图像上病灶就显示地越清晰[4]。本研究所选取的b值分别为0s/mm2、400s/mm2、1000s/mm2。目前有文献[5]报道认为,在脑梗死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缺血后细胞膜钠-钾ATP酶功能失调,水分进入细胞内,细胞内液含量增多,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内质网、高尔基氏体扩张,核固缩,细胞内外水分子含量发生变化,细胞肿胀,体积增大,水分子扩散运动受限,弥散受限,即所谓的“细胞毒性水肿”。DWI能够显示细胞毒性水肿,对其敏感性较高,故早期即可判断梗死的范围和部位。而此时水肿仅发生于细胞内,未见明显的血脑屏障破坏,无血管源性水肿出现,因此在常规T2WI及FLAIR序列上常常未见明显信号异常变化。本研究全部42例在DWI序列上病灶均显示为清晰的高信号,而仅有19例在T2WI及FLAIR撒谎能够显示信号有轻微异常改变。通过本研究表明超急性期脑梗死行DWI检查可以确定有无梗死灶,以及明确病灶的范围和部位。
二、3D-TOF MRA的成像原理、评判标准及临床应用
根据文献报道[6],将靶血管部位加饱和脉冲,使扫描范围内所有组织处于饱和状态,不再产生磁共振信号,因血液在血管中不断流动,饱和血液将流出,未饱和血液将流入,新流入的血液产生较高的磁共振信号,而周围静止组织信号较低,因此MRA根据这一血液流动增强效应原理,提高了靶血管中血液信号,抑制周围信号,经后处理能清晰显示血管形态,所以MRA可以清晰显示颅内较大血管的狭窄和闭塞。颅内动脉狭窄的评判标准:颅内动脉最狭处小于相邻正常动脉管径的1/2为明显狭窄,颅内动脉全程不显示为动脉闭塞。3D-TOF MRA作为一种无创伤、无需引入对比剂就可以得到较高质量的脑血管影像的检查方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变的检查[7]。本研究中38例MRA检查清晰显示了病变区靶血管的异常改变。因此3D-TOF MRA检查能够清楚的显示患者病变区靶血管的狭窄和闭塞情况,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溶栓治疗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
总之,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MRI检查中,DWI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快速、准确地发现脑组织缺血的部位和范围。而MRA检查则能清楚的显示病变区靶血管狭窄和闭塞的情况。两者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临床诊断、综合治疗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3
[2] 崔向军,郑旻,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9):278-280
[3] Warach S,Boskr M,Welch KM. Pitfalls and potential of clinical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in acute. Stroke,1997,28:481-482
[4] 郭启勇,辛军,张新,等,MRI水扩散加权成像分子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7):496-500
[5] Walcott Bp,Kahle KT,Simard JM. Novel treatment targets for cerebral edema[J].Neurotherapeutics,2012,9(1):65-72
[6] 赵承锦,罗曙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09,2(4):356-359
[7] 王秋艳,荣梅,赵洪海,联合应用DWI与MRA在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中的价值研究,河北医药,2014,36(2):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