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三查一梳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

2015-10-21 18:13谢有松
学校教育研究 2015年15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教师

谢有松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的革新重点放在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主动探究学习上,这就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无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五步三查一梳理”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学校在杜郎口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一套具有普遍性适用性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对高效课堂理念的最佳呈现。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五步三查一梳理”,强调教师们要从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和提升者。但是,由于中考及相关政策、评价制度和课程管理体系改革尚未到位,在课程改革中“五步三查一梳理”的方法教学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致使在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选题随意,缺乏研究。

不少地理教师课前没有认真准备,对选题不够重视,对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缺乏深入研究。所以,不管时机是否成熟,不管问题是否值得探讨,教师都交给学生讨论,仿佛在课堂教学中不讨论、不探究就根本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对于那些较容易解决问题花的时间多,而真正需要探讨的问题花的时间反而较少,或早早收场,或根本不够深入。

第二,追求合作,流于表面。

教师一味迁就、放任自流,走上“放羊式”的表面热闹和活跃交流歧路。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情景: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围成一团唧唧喳喳讨论,三五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其实就是公布“标准答案”。这种讨论课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教师的表演课,并且这种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热闹”的课堂教学,就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就是在赶时髦、走形式。

第三,重视应试,拓展不够。

由于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长期积累,许多地理教师为防止完不成教学任务,合作交流学习流于形式,交流时间由教师控制。这是因为教师害怕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被学生突如其来的发问乱了章法,不能按部就班的依照预定的“剧情”发展。因此教师会轻易、武断地对学生的答案说“不对”“错了”“想一想”等话语,教师在无形中控制、操纵着学生,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

其实,现代课堂讨论法是指经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交流,互相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我从地理科的教学实践看,认为地理教师教学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首先,教师对每节课讨论问题过程中出现“偶发事件”应做到心中有数,并能从容不迫地处理。其次,教师要点拨扶托,导而不牵,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敞开思想,大胆发言,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再次,把握讨论的方向——避免离题。

第二,要把握学生学习差异,学生讨论要准备充分。

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是不同的。在讨论同一问题时,学生学习的速度是不同的。所以,讨论离不开准备。准备是讨论的铺垫,讨论是准备的必然发展。没有准备的讨论学生往往不得要领,抓不住关键点,影响讨论效果。

第三,精心设计课堂讨论问题的难易度。

确定课堂讨论的问题,是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关键。教材内容有难易之分,学生能力有高低之分别。课堂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难度,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又要使难度适合学生,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桃”的感觉。因此,教师必须要把握好难易度——略高于全班平均水平。

第四,保证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

保证充足的讨论时间,也是使讨论深入的重要因素。因为讨论深入在时间上有两方面解释:一是就问题而言,找出圆满的答案;二是让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机会。对于前者,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整理,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有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不敢让学生独立活动,怕学生把问题岔开,甚至情急之下,帮助学生说出答案,讨论未展开就草草收场,当然达不到理想的讨论效果。对于后者,有时因为讨论时间不足,往往只有少数学生才有发言的机会,而大多数学生则来不及思考,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甚至坐在那儿等待别人回答,讨论就不够深入。所以,一般来说,讨论要保证充足的时间。讨论时间究竟需要多长,没有定数,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控制。

第五,及时总结,做出适当的评价分析。

教师评价、小结应当简明扼要,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讨论结束时简单归纳学生发言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对讨论的整体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让学生掌握讨论的全貌,把自己融入整体中;对讨论中反映出的观点进行评价分析,肯定正确,剖析错误,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对讨论中学生忽视的、遗漏的、思路不清的问题,要一一指明,使学生一目了然;总结中应当从整体出发,对事不对人,不要把学生的表现和其所反映的观点混同在一起。

综上所述,课前的预习整理过程,教师应了解学生学情,确定分层达标设计;组内群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知识的运用情况,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疑难所在,指导学生规范解答,在此基础上学习小组合作推出展示内容;大小展示,学生小组合作展示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合作解决共性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达成解题共识,提炼、归纳学习方法,同时展示也要解决学生的规范和个性化特点;点评提升,点评要注意度的问题,始终把握不偏离教学目标;检测反馈,则是要注意目标的达成,就是检验学习一堂课的学习效果,检测学习效率的高低;“三查”课堂上三次关键性的学情;最后梳理出一个知识构图为后期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巩固学习内容、调整学习方法提供参考。要根据目标达成的情况来决定是否留作业。如果目标达成率高,完成了预定教学任务,就要大胆地不布置作业,留下更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把新课改精神——“主动学习”落实到实处,才能发挥真正的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作用。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课堂教师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