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
【摘 要】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诊断为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门诊患者80例,按门诊就诊单双号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接受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对照组接受复方沙棘籽油栓治疗。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脓性白带的改善情况、宫颈糜烂改善情况及HPV-DNA阳性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白带增多例数、II度宫颈糜烂例数及HPV-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白带改善情况、II度宫颈糜烂例数及HPV-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結论:本次研究认为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疗效肯定,能明显减少HPV-DNA的阳性率,改善宫颈糜烂症状。
【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α-2b;宫颈炎;乳头状瘤病毒
乳头状瘤病毒(HPV)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研究发现年轻妇女乳头状瘤病毒的感染率很高,高峰年龄在18~28岁。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后可引发慢性宫颈炎,甚至诱发宫颈癌[1]。因此我们拟收集我院诊断为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的治疗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诊断为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门诊患者80例,按门诊就诊单双号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接受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对照组接受复方沙棘籽油栓治疗。研究组平均年龄(31.3±4.3)岁,对照组平均(30.5±5.8)岁,两组人员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选标准 :①年龄18~40周岁,入院后临床资料完整。②有性生活史,宫颈糜烂,HPV感染。③自愿参加试验,按时用药,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纳入研究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近期有口服避孕药史。②对本研究药品过敏者。
1.2 方法
研究组接受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国药准字S20050075,生产厂家:上海华新生物高技术有限公司)治疗,睡前清洁外阴后使用,月经期间停药。每日1次,毎疗程10天,休息一周连用6个疗程。对照组接受复方沙棘籽油栓(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9991076,生产厂家:陕西海天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月经干净后开始用药,洗净外阴,将栓剂塞入阴道深处,每晚1粒,每日或隔日一次,毎疗程10天,休息一周连用6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脓性白带的改善情况、宫颈糜烂改善情况及HPV阳性率。宫颈糜烂治疗疗效分为治愈、有效及无效三个级别。治愈:糜烂面消失,HPV病毒消失,显效:糜烂面缩小50%~75%或HPV消失:无效:糜烂面无改善或恶化,HPV存在。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Econometrics Views 6.0统计软件,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脓性白带改善情况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白带增多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白带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治疗前后HPV-DNA阳性率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HP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5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HP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10%、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乳头状瘤病毒为双链环状的DNA病毒,皮肤和黏膜都可被其感染,且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导致宫颈糜烂的乳头状瘤病毒16、18亚型为高危型,人体感染高危型乳头状瘤病毒后,不易被机体清除,发展到后期会造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
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白带改善情况、II度宫颈糜烂例数及HPV-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有着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与乳头状瘤病毒接触后可阻止病毒蛋白质合成,并且增强人体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NK细胞的杀伤作用,达到抑制乳头状瘤病毒核酸复制的疗效[2]。还有研究对120例慢性宫颈糜烂的妇女进行随访,结果发现妇女在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2~4疗程后,加速了阴道上皮的修复,加速了40%~50%的患者的糜烂伤口的愈合速度。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疗效肯定,能明显减少HPV-DNA的阳性率,改善宫颈糜烂症状。
参考文献
[1]张银旺.360例宫颈疾病患者HPV亚型检测与分析[J].山东医药,2012,47(32):102-103.
[2]刘郑洁.奥平栓联合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的疗效探讨[J].海峡药学,2011,22(6):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