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方法在新世纪高校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5-10-21 19:08褚连波
新课程·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

褚连波

摘 要:文学教育是以文学为手段实施道德教育、智力教育与审美教育,其中的现代文学教育是高校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丰富学识的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目前高校的文学教育由于缺乏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导致了文学教育的艺术性与学理性之间脱节,而中国现代文学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科学思维方法的关注,如“重写文学史”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教育内容与方式的拓展。现代文学教育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全面更新与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新世纪高校文学教育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科学思维方法;现代文学教育;文学教育理念;健全人格

科学思维方法是一种由感性体悟上升到理性思辨,并在思维过程中形成感性与理性融合的思维方法,包括演绎、归纳、推理等多种方法。合理运用演绎、归纳、溯因、推理、历史、逻辑等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将文学所提供的感性经验转化为具有学理性与逻辑性的系统知识,使文学教育脱离单纯的感悟式审美与训诫式的道德教化,从而进入与历史、哲学乃至社会人生相通的艺术教育范畴。文学教育贯穿人的整个教育阶段甚至人生阶段,它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教育的艺术性与学理性对于高校学生审美情操的陶冶、道德人格的培育、思想学识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文学教育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缺席

科学思维方法的建构与应用是塑造21世纪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高校文学教育与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能够培养良好的理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习惯,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为文学教学与学习模式的现代革新提供思考途径与实践指导。但在目前高校的文学教育中,科学思维的建构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往往被忽略,存在科学思维方法缺席的现象,主要体现在重视感性思维方法而忽视理性思维方法、关注知识传授的准确性而忽略知识理解的多角度性、注重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讲授而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等方面。

这种情况说明,新世纪高校文学教育虽然历经改革,但也存在着问题,如相关课程的考试规则是应试教育的延伸,相关的素质教育课程往往成为生活常识与文学常识的普及课。素质教育的初衷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除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外,文理的相通性也应是其中之意,这种相通是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复合性,是感性与理性并重的思维模式的建立,但现有的文学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显示着对科学思维方法的忽视,而一般的思维方法课程容易流于枯燥的理论学习,缺乏与文学教育的衔接,文学教育往往成为文学史教育或者作品欣赏。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性因素是将科学思维方法与文学教育有机结合,将科学思维方法贯彻到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之中。此外,还要在教学与学习延伸性实践中强化这一方法,如在论文写作中加强学生的逻辑与论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科学思维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加强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同时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范围内普及科学思维方法,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之中,使科学思维方法的建构与应用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科学思维方法在新世纪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实践

科学思维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中应用这一方法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感性熏染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思考与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对于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较早,成效也较为显著。现代文学教育最早是从内容的“重写”(也即“文学史”的重写)开始的,随后将之应用到作家评价和作品评析上,为新世纪中国文学教育提供了更為广阔的视角。

20世纪90年代,“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与实践可以看作是对中国现代文学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的一种尝试,即尽可能从文学及其历史本身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将文学史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变迁相结合,并将其作为真实历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高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和文学作品选沿袭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模式,选取作家作品进入文学史的依据是其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因此有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鲁郭茅巴老曹”的排名,单独列出章节做重点讲述的也是这几个作家及其作品。“重写文学史”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成就理应属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部文学史将其他文学也列入重点章节,如海派、京派(沈从文)、自由主义文学(梁实秋、林语堂)以及通俗文学等,将文学艺术的评价标准多元化,还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真实历史面貌,展现了文学历史的丰富性与生动性。

在新世纪的现代文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一些学者和教育者(主要是教师)较为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其中,创造性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实践与研究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如引导学生从文学人物的矛盾性格的历史与现实合理性出发研究人物命运的成因。此外,科学思维方法中的溯因法和逻辑—历史方法在文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应用也较为多见。溯因法是学习与研究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方法,可以说科学领域的诸多理论都是在追溯实在现象的产生原因时形成的,溯因法既关注客观现象产生的普遍规律,也关注现象形成的特殊规则。在文学教育中,教育者(通常是教师)带领学生从作品出发,通过社会历史、作家经历等实在现象的回溯追踪作品产生的原因,建构文学现象的合理逻辑,并将现场感带入文学教育之中。

三、现代文学教育中应用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

作为高校中文专业必修课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其产生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即是感性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显著成果,其中包含科学思维的丰富内容,同时,作为非中文专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大学语文》也涉及大量的现代文学教育内容,科学思维方法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示范性意义与深刻的方法论价值。

1.促进文学教育理念的全面更新

(1)运用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观念,结合科学思维方法中的历史、逻辑等方法,将文学教育的艺术性与逻辑性有机结合,拓宽了中国现代文学教育的史学范围。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的关系密切,受时代影响较大,拓宽教育范围(上溯近代文学、联系当下文学、借鉴外国文学)是必然的。(2)改变文学教育思路,精心设计和安排教育过程,是增强文学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文学教育的实施者要先教授给相关的科学思维方法,如历史与逻辑方法、溯因法、分析归纳总结法等,要求学生在提前完成重点篇目的阅读,并写作读书笔记,教师在教育实施中用问答方式进行检查和强化,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3)强化文学背景教育。政治经济、文化思潮与社会心理既是现代文学产生的背景,也是其主要表现的内容,对文学作品的风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文学教育中,充分利用归因法与逻辑推理法,对文学所涉及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心理进行研究,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历史感与逻辑性。

2.促进文学教育方法的逐步完善

教育方法应注重实践性、可操作性与有效性。運用科学思维方法中的假说法、溯因法、逻辑法、创造性思维法等,将呈现法、发现法、讨论法与分析法应用在现代文学教育中。呈现法是图片分析与影音鉴赏的结合,作家与著作、社会变迁采用图片式,作品片段与诵读采用影音式,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教育内容的理解。发现法是教师讲授与学生探讨的结合,每一节课在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进行关键词勾勒与重点内容探讨,既可以发现学生的理解误区或盲点,也可以兴趣差异,为文学教育目的实现奠定基础。讨论法是课内探讨与课外拓展的结合,如笔者所在学校每年的诗歌小组开展朗诵活动中,《我愿意是激流》与《致橡树》等的对照诵读多次获得第一名。分析法指针对不同文学体裁运用不同方法,意象分析法、人物分析法、矛盾分析法以及情感分析法分别运用于诗歌、小说、戏剧与散文,引导学生运用联想、象征、暗示、暗喻等方法对作品进行解读,学生的鉴赏与批评能力得到了提高。

3.促进文学教育改革的日常性与深入性

笔者与团队在现代文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始终遵循并有效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开展了书评比赛、纪念活动以及课外交流等文学教育拓展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关考试成绩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毕业论文合格率100%。(1)“课前五分钟书评竞赛”是由课前探讨演变而来的,注重现代文学经典文本评论兼诵读,并设立奖项、奖品以学生喜爱的文学与学术书籍为主。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2)开展教师指导学生自办的文学教育纪念日活动,在受学生喜爱的作家(如鲁迅、沈从文、巴金,顾城、海子、三毛)的诞辰或逝世日开展一些活动,如捐献书籍、朗诵作品、介绍作家等,同时发起纪念签名活动并进行有奖问答。纪念日活动的展开也颇为轰动,参与者超出了中文系学生的范围,文学教育的内容得到了拓展,其效果得到了深化。(3)在问题探讨与论文写作中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意识是论文写作的前提。通过对经典现代文学教育文本的细读,运用假说法、逻辑法、溯因法、归纳总结法、逆向分析法等方法,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有逻辑关系的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并指导学生进行大纲式写作。

科学思维方法是沟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桥梁,其对现代文学教育的有效介入,可以为高校文学教育提供经验和范本。科学思维既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也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文学教育中具有方法论价值。对文学教育中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实践及其效果进行研究和探索,既是对文学教育所包含的艺术性与学理性的重视,也是建立高校文理兼容的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高校的文学教育是培养新世纪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可以为培养具有科学的缜密思维与文学的感性审美的新型人才开辟更为宽广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刘冠军,王维先.科学思维方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2]葛文·麦克艾尔,白瑞·汤普逊,徐恩秀,等.基于科学思维的英语文学教学:跨学科的视角[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01).

基金项目:遵义师范学院教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3-28)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
高中思政课培育高中生健全人格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浅析
加强学生人格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论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孔子君子观对幼儿健全人格养成的意义及应用
试析师范类大学生健全人格结构及健全人格的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