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师范类大学生健全人格结构及健全人格的培养路径

2014-09-06 07:46崔继红张晓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师范类健全人格师范生

崔继红,张晓明

(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心理学研究

试析师范类大学生健全人格结构及健全人格的培养路径

崔继红,张晓明

(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健全人格是一种理想的社会人格,是各种良好的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是人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的完美统一、平衡、协调。师范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关系到师范类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工作及生活,关系到他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与文明进步。本文通过对健全人格及其结构研究的探讨,从知、情、意的视角尝试建构师范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结构,给出培养大学中健全人格的途径。

师范大学生;健全人格;结构;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于2010年正式出台,它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实现这一宏大的战略目标,就要打造一只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日后大部分走上教师岗位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而他们渊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必将影响未来受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1]。

一、健全人格内涵

人格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而“健全人格”,就是指各种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其特点是内部心理和谐发展、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把自己的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去。其实不论是“人格”概念,抑或是“健全人格”的提法,都并未能得到一个统一的定义,由于概念的不明确也不统一,大多数研究者在提到“健全人格”时,并不是把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而是作为一种观念或思想的流露,是一种研究策略或论述思路的体现。总的说来,可以将健全人格看做是一种理想、健康的人格状态,是人们心理品质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是人们不懈追求的人生修养准则。健全人格不仅会给个人带来终身幸福,也会影响周围的人的生活质量。师范类大学生由于其日后职业的特殊性,社会和学校更应该关注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师范类大学生健全人格结构模型

研究者总结出的“理想人格”、“健全人格”的人所具有的所谓“重要特征”,其出发点不外乎是为了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研究的结果也多数属于外显的人格特征,这本无可厚非。但由于说法众多,无法统一,所以学校或培养者都无法抓住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点,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都认为健全人格的培养很重要,但很难在现实中操作。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与其对“健全人格”的“健全”二字求全,不如在学生的“人格”上寻找立足点。既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健全”,那就在相对可以掌握、容易把握的形成人格的过程上寻求可操作性的基点。基于这个想法,从知、情、意三者的协调活动出发,亦从健全人格和教师人格的结合出发,笔者从知、情、意三方面尝试建构师范生健全人格结构。

(一)师范生健全人格模型

每个个体的人格都是在知、情、意三者统和协调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师范生健全人格也是这样,其模式如下图,师范生的健全人格是师范生知、情、意三者协调统一的充满动力的动态系统。

(二)师范生健全人格模型结构解析

1.健全人格的“知”

师范生的健全人格首先要建构在对世界的基本认识上,只有对己、对人、对外在世界有了合理的认识,人格才不会出现偏差。师范生健全人格的“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对自己的认识:了解自己是师范生建构健全人格的第一步,师范生要全面认识自己,包括生理特征、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师范生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还要接纳自己。这样才能接纳学生、接纳这个世界。

对他人的认识:师范生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还要恰当地认同他人,接纳他人,这样才能拥有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知识的认识:师范生的健全人格还需要对知识有正确的认识。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只有有正确的知识观,才能在教育过程中使知识的传递更加真实,更加有效。

2.健全人格的“情”

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这就是人的情绪和情感。健全人格的“情”,应该是个体对个体内心和外部世界的基本情绪基调,主要应是一种积极情绪,这样师范生的健全人格才会健康并充满活力。健全人格的“情”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对自己的“情”:在师范生的健全人格中,对自己的“情”主要是“悦纳”,无论认识自己的结果如何,都会欣喜地接纳自己,并有力量使自己获得成长和发展。

对他人的 “情”:师范生健全人格中对他人的“情”主要是爱和同情,这也会体现在师范生成为教师后对待学生的情绪和态度上,爱和同情能使师范生在未来面对学生时会更加的从学生角度出发,更容易使学生感到亲和,更能感染学生。

对事物的“情”:拥有健全人格的师范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在与人交往和教学活动中,会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乐观开朗。

3.健全人格的“意”

在师范生的健全人格结构中,也应该包括确定目的、支配和调节行为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过程,这样师范生的健全人格才不会偏离方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对自己的“意”:即目标的确立,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动力系统中,目标起着一个很重要的推动作用,目标的缺失会使人迷茫,从而丧失前进的方向。而拥有一个确实的目标会让人感到充满力量。

对他人及事物的“意”:即韧性和回复力,韧性是指师范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也会遇到困难,个体要勇于挑战,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回复力表现在师范生遇到困难挫折后能否快速回复到正常心理状态上。

(三)师范生健全人格模型整体解析

师范生的健全人格结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具有充足动力的心理行为模式,其结构中的知、情、意三者在健全人格结构中可以独立起作用,但更重要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如健全人格结构中“知”、“情”结合,则个体表现出自尊、自信、自爱,能正确认识现实并接受现实;“情”、“意”结合则个体能很好地调控情绪,并表现出正义感、宽容、诚信等良好特质;“知”、“意”结合则个体表现出较高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并自立、自强。 “知”、“情”、“意”三者协调统一则形成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健全人格。反之,如果知情意三者之中任意一个出现缺失或偏差,都很难形成健全人格。

三、培养师范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培养师范生健全人格的途径有很多,这是由人格构成及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决定的。而且健全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才逐渐形成的,所以,这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浸润的过程。而且对于每一个师范生来说,他们都有一定的自有人格,其自有人格中一定会包含着健全人格的某些因素,也存在与健全人格的差距,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人格补全的过程。

(一)师范生健全人格的“知”因素——接纳

接纳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的 ,无论对己还是对人,无论客观条件如何,师范生如都能对认识的结果保持一种接纳的态度,那么他们的人格才会呈现一种健康的状态。做到接纳并不容易,师范生的很多人格问题都是由于对现实不能接纳所导致,如他们不能把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同一起来,在愿望与行为上表现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在心理上追求新奇、时尚求异,他们既缺乏自我认识的能力,又缺乏维系自我稳定的力量,更谈不上对现实的理性接纳。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举行相关讲座、组织团体心理活动,或运用投射、表达艺术等心理技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他人,使师范生具有接纳的愿望和能力。

(二)师范生健全人格的“情”因素——适应

积极的情绪来源于良好的态度,良好的态度来源于对环境的适应,而且只有适应环境后,师范生才能从自身所处环境中汲取自身成长的力量。师范生如果具有对环境较高的适应能力,那么他们才会对学习、对未来工作、生活抱有阳光的心态。同样,当前很多师范生的人格问题也与他们对生活、对环境的不适应有关。如有些师范生由于对自己就读学校不满意,或对自己选择的专业不满意,或对某一科目的任课教师不满意,所以终日得过且过。因此,学校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通过适应性训练增长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一些在本学校本专业通过努力实现华丽蜕变的成功学生的个案激发学生适应环境的愿望等。

(三)师范生健全人格的“意”因素——确立目标并持之以恒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目标缺失的问题,以往的高中、初中生涯都是老师或家长帮助学生、甚至是替代学生确立目标,也是老师或家长督促学生完成目标,所以当学生脱离老师和家长的视线之后,会变得不会也不想确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目标。即使有的学生有一些目标意识,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坚持不下去半途而废。所以培养师范生的意志品质尤为重要。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目标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并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同时指导学生对目标达成过程实施监控,或成立互助小组,或教师不定期抽检,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动力机制。师范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最终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学生,使其代代传承。

四、结语

人格本身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行为模式总称,所以只期待通过“教授”是不会实现师范生的健全人格的。而且师范生已是一个人格即成的个体,师范院校对其人格进行补全时更要注意人际互动及校园文化影响,因为这些因素对师范生人格的影响往往会比直接传授大得多。所以说,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是一座制造健全人格的工厂,但都可以成为一片健全人格成长的土壤,师范院校应该给师范生更多的机会来完善他们的“知”“情”“意”三个结构,以期使这些未来的教师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

[1]陈亮.关于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153-155.

[2]魏书生主编.如何做最好的教师——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3]张文彦.情感教育:师范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催化剂[J].学术交流,2009(8):206-208.

[4]胡继明.健全人格的内涵及与塑造方法[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6):121-123.

[5]张庆花.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6):128-131.

[6]葛明贵.健全人格的内涵及其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469-473.

[7]水远璇.师范生教师人格养成与高师校园文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1):72-74.

(责任编辑:梁景时)

G655

A

1008—7974(2014)04—0132—03

2014-03-08

崔继红(1981-)女,吉林长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实验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张晓明(1980-)女,吉林九台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和团体心理辅导。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师院校大学生和谐人格培育运行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2234)号

猜你喜欢
师范类健全人格师范生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排球选项课师资水平及场地利用现状研究——以甘肃省师范类院校为例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