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江苏 昆山 215300)
“使劲”:由动词向副词的语法化
李宗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江苏 昆山 215300)
动词“使劲”原本是个动词,表示“用较大的力气”,它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语法化,表示多种副词意义。与“使劲”同义的动词“用力”和“用劲”也曾不同程度地发生类似的变化,它们具有相同的语法化过程、动因和机制。
“使劲”;语法化;动因和机制
【主持人的话】本栏目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理论和教学专业委员会协办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李宗江教授,认为现代汉语的“使劲”本来是动词,由于长期用于不需要用力的动词前面,逐渐虚化成副词。这说明语法演变的速度并非像理论上说的那么慢,我们不仅要关注历史上的汉语语法化现象,而且要从理论上重视汉语正在发生的语法化问题。
■温州大学叶建军副教授,全面分析了《琵琶行》中的是非问句,还发现“不知路上安否如何?”这样的否定陈述句与是非询问句等糅合而成的特殊疑问句,而且沿用到现代汉语。我们认为这种特殊疑问句应该是陈述句,就是疑问句格式被嵌套在陈述句的宾语位置,因此句末的“?”应该用“。”这是现代汉语标点使用的常见错误。
■广东白云学院讲师邹幸居,认为汉语诗歌翻译成英语,要根据情况采用隐译或者显译方法,目标都是有效激活理解文本框架和默认信息。这对跨语言教学和交际都有理论启发。我们认为作者对“我失骄阳君失柳”的“柳”与“留恋”的“留”的双关说法,未免解读过度。
■通化师范学院讲师郑敏、周爽结合具体语料分析,认为,网络聊天室的语言有故意违反语用合作原则,达到一定交际效果的语用现象,并对此作了进一步探索。 (关彦庆,彭泽润)
“使劲”作为动词是“用力”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里,当它用在另一个动词前时,有时并不是表示用力,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意思:
1.努力地。 如:
(1)技术员说立体种植能发财,咱就跟在人家屁股后面使劲地学。(《人民日报》1995年6月13日)
(2)他趴在窗台上使劲模仿读书的动作。(《人民日报》1995年6月1日)
(3)国家兴旺不能少了粮食,国家政策鼓励咱庄稼人好好种粮食,咱就使劲干,保证不会吃亏。(《人民日报》1995年2月25日)
(4)他使劲克制着自己,使自己平静下来,然后拨了号码。(张承志《北方的河》)
2.表示不停地,一个劲地。如:
(5)他们只是使劲地唱,并且倾注了全部感情。(汪曾祺《徙》)
(6)回到寝室后使劲洗脸。而且想着,恐怕还需要买一辆车。(莫怀戚《陪都就事》)
(7)一位瘦小的母亲,第一次接过小生命,慌张得不知怎么抱才好,逗得大家使劲儿地笑。(韩春旭《背对命运的独白》)
(8)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汪曾祺《葡萄月令》)
3.表示尽可能多地。如:
(9)为了秋雪湖的孩子们永远不再偷稻草,我们要使劲开发石油。(石言《秋雪湖之恋》)
(10)马锐看着父亲网兜里那些不新鲜的甜面包和廉价的粉肠小肚说:“够了,都吃不了。”
“吃不了就使劲儿塞,咱们这是罢餐。”马林生眉飞色舞,口气豪爽:噢,忘了,水忘带了,快去拿手壶。”(王朔《我是你爸爸》)
(11)新班子上任不急于烧“三把火”,首先要使劲“添柴”,把前届班子点的“火”烧旺。(《人民日报》1995年4月1日)
(12)使劲写,写得越多越好。
4.表示集中精力地。如:
(13)孟明听得入神了,他细细地听着,使劲地听着。(中杰英《罗浮山血泪祭》)
(14)“什么?”她不解地顺着我的手指方向看去,“你看到什么了?”“使劲看。”(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5)牛大姐:“使劲猜!猜不着了吧,谅你也猜不着。”(王朔《修改后发表》)
(16)他把车支到老槐树背后黑糊糊的地方,吸支香烟使劲儿想,总算想出了一点“理由”。(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以上四个意义上的“使劲”如用“用力”、“用劲”去替换,语感不自然。说明相对于本义“用力气”的动词用法来说,它副词化了。而且其语法化过程都是在现代汉语里发生的,本文讨论“使劲”的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兼及与其同义的“用力”和“用劲”①。
“使劲”向副词的语法化,涉及到概念领域里“动作”和“用力”之间的关系。根据“动作”用力的情况,可以将动作分为:肢体动作、嘴部动作、感官动作、心理动作,其中肢体动作包括上肢和下肢的动作、头的动作、腰背的动作等;嘴的动作包括说话的动作和进食的动作。感官的动作包括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的动作。经验告诉我们,以上不同器官的动作用力的情况有所不同。肢体的动作都是需要用力的,嘴的动作无论是进食(咀嚼)还是说话(发音)也都需要用力,但用力的程度低于肢体动作,不需要用较大的力气;感官动作中,如果这种动词表示器官自身的动作,则需要轻微用力,如“抽鼻子、瞪眼睛、动耳朵”,当表示器官功能时,不需要用力,如“看、听、嗅”等;而心理动作不需要用力(指物理意义上的力)。于是如上四类动作依据用力的情况可以按以下由大到小的排序:
肢体动作>嘴部动作>感官动作>心理动作
所有的肢体动作和嘴部动作都是需要用力的,所以当表示以上动作的动词前不用“使劲”、“用力”、“用劲”等动词时表示的是动作无标记用力的情况,当用上 “使劲”时是表示有标记用力的情况,或者说只有当需要用较大力气的时候才需要加上“使劲”类动词,如“推”、“喊”和“使劲推”、“使劲喊”,前者也用力,只不过是后者更强调用力的情况,或者说后者表示用较大的力气。因此当“使劲”用在表示肢体动作和嘴部动作的动词之前时,一般地说没有虚化,仍是动词,表示“用较大的力气”的意思。但在以下几种动词前,“使劲”的意义都不是“用较大力气”的意思了,而是虚化为其他的意义了,具体表示什么意义因后面动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
V1,有的动词虽然表示肢体动作和嘴部动作,但一般不需要特别用力,如:
使劲拿 使劲走 使劲吃 使劲说
“拿、走、吃、说”等动词代表的动作,一般是不需要特别用力的,所以它们前面用的“使劲”也并不是表示用较大的力气的意思,而是一种量的差别。这种量的差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如果这个动词代表的肢体或嘴部动作可以导致它所产生或作用的事物发生数量的变化,那么“使劲”表示“尽可能多地”的意思,如“使劲拿、使劲吃”;二是如果这个动词代表的肢体和嘴部动作不产生或作用于某一事物,那么“使劲”强调动作持续的时间长,相当于“不停地、一个劲地”,如“使劲走、使劲说”。
V2,有的动词代表的不是特定器官的动作,而是人的综合性的行为,如“工作、学习、做”等,这时“使劲”表示“努力地”的意思,如“使劲学、使劲干”。
V3,当后面的动词表示感官的功能性动作或心理动作时,“使劲”表示集中精力的意思,如“使劲看、使劲听、使劲想、使劲猜”。
“使劲”语法化为副词,而汉语副词是前置而修饰谓词性成分的,因而“使劲”语法化的主要动因是它作动词时有机会经常用于另外的谓词性成分之前。它用于其他谓词前在清代以前没有见到用例,在《红楼梦》中见有3例,都是用于表示肢体或嘴部动作的动词之前,表示“用较大力气“的意思,如:
(17)凤姐儿听到这里,使劲啐道:“呸,没脸的王八蛋!他是你那一门子的姨奶奶!”(《红楼梦》67回)
(18)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红楼梦》97 回)
(19)那知那人再叫不醒。空空道人复又使劲拉他,才慢慢的开眼坐起,便接来草草一看,(《红楼梦》120回)
以上用于“使劲”后的动词如“啐、说、拉”,都表示需要用力的动作。(18)中的“说”这个动作一般是不需要特别用力,但在这句里,是强调黛玉使气时说话声音大,因而是需要用较大力气的。在现代汉语中,“使劲”也主要用于另一动词之前,北京大学的cocosearch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库中共见“使劲”433例,其中用于另一动词前就有404例,占93%。
作为动词与“使劲”同义的“用力”和“用劲”也曾有副词的用法,这种用法也是有了在另一动词前的用法之后。如“用力”表示“用较大力气”的用例,在先秦就已常见,用于另一动词前在先秦和中古时代也有用例,但不多见。如:
(20)且夫人岂以不能举胜一匹夫之雏小为忧患哉!但不为之耳。如用力举之,则胜矣。(《孟子·告子章句下》)
(21)医以酥涂,上下著板,用力痛压,不觉双目一时并出。(《百喻经·医治脊偻喻》
(22)蒸砂拟作饭,临渴始掘井。用力磨碌砖,那堪将作锐。(寒山《诗蒸砂》)
虚化用法到了宋代才开始见到,后代也可见。如:
(23)世间情念起时,不必用力排遣。(《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七册:《大慧普觉禅师法说》卷第二十一)
(24)今使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自用力说耶。(《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册:《道行般若经》卷第一)
(25)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传习录》卷上)
(26)昔有人隐居岩下,尝见一人白单衣徘徊岩上,及晓方去,时常遇见。一日,扯住他的袖子,问他来历。他说:“姓王,字中伦,周宣王时入少室山修道,往来经过,爱此石清响,常来留听。”用力求他养生的法术,遂留下雀卵大的一个石子,忽然不见。(《醒世姻缘传》24回)
“用力”的副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也不多见,始终没有像“使劲”那样通行开来。但用在各类动词前面的用例都可以见到。如:
(27)夜还很黑,空中有些湿冷的雾气,心中更觉得渺茫。用力看看地,地上老象有一岗一岗的,及至放下脚去,却是平坦的。(老舍《骆驼祥子》)
(28)她极想躺一躺去,可是用力的控制住自己。(老舍《四世同堂》)
(29)“不要操别的心,只要用力做就行了!”(张炜《秋天的愤怒》)
(30)我用力地想着父亲。(张炜《柏慧》)
“用劲”是在现代汉语中才用开的,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主要用于另一动词之前,它的主要用法是用于表示肢体和嘴部动作动词前表示“用较大力气”的意思,如:
(31)现在我们不必说闲话,快用劲划吧,于是几个人奋力划了一会,不觉已到了难破船的旁边。(《新小说》第一年第一号:二勇少年)
(32)两下正在比照的时候,四姊出其不意,竟用劲将她的妹妹一推淹到河里去了!(《民俗》31期:七姊嫁蛇郎)
(33)末了,四大娘用劲地啐了一声,朝地下吐一口唾沫。(茅盾《残冬》)
(34)李家娘也用劲叫唤,“财源,财源,你出来呀! ”(叶圣陶《晨》)
(35)他们用劲推了我一把,我差点摔到地上。(余华《活着》)
“用劲”也有虚化的用例。如:
(36)忽然队长双手一拍,站起来拿那洋油灯照到那”真命天子”的脸上,用劲地看着。看了一会儿。(茅盾《残冬》)
(37)春风吹,阳气转,讲科学,用劲干。(《人民日报》1995年2月4日)
(38)我不会添麻烦的,我到哪儿都会用劲儿干活,听话——我听你们的话……我要不停地做活!(张炜《柏慧》)
以上说明 “用力”、“用劲”和“使劲”一样,虚化的句法条件就是必须能够用于另一动词之前。
“使劲”虚化的主要机制是类推,[1][2]即用于“使劲”后面的动词类扩大而最终导致了它词义的泛化:
这种类推在“使劲”已经完成,其主要标志是它的虚化用法已经被广泛接受,在普通话中使用频率较高,语感上没有陌生感。而对同义的“用力”和“用劲”,类推也开始过,在书面上可以找到它们虚化的用例,但是它们的副词用法没有通行开来,只在个别作家的作品中出现,数量较少,人们对这种虚化用法语感上觉得不自然。这说明这两个词的类推没有最后完成。
除了“使劲”和“用力”、“用劲”外,汉语中表示“用力”意义的词或词组比较容易发生向副词的演变,如“竭力、极力、全力、奋力、尽力,猛劲、可劲、铆劲、下劲、加劲”等,这已经成为汉语动词向副词演变的一个语法化模式,[3]它们都应该是相同的动因和机制作用的结果。[4]
语法化的研究,其实可以有以下三个不同的面向,如下图:
就现有的研究来说,主要是面向现代以前的,无论是实词虚化还是结构式的语法化,在近代或古代发生的语法化现象都研究得较为充分,但对发生在现代汉语过程中的语法化现象的研究近年来虽然有了一些成果发表,[5-8]但仍然相当薄弱。这与一种传统的观念有关,人们一直认为语法的演变是比较缓慢的,在几十年间就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不大。事实并不是这样,类似本文所讨论的如“使劲”这种语法化现象仍然是大量的,对这类共时语法化现象的发现和描写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需要引起学界的重视。同时面向现代和现代以前的语法化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语法化现象进行预测的前提,因而没有充分的现代汉语语法化现象和演变规律的研究,现代后的研究将无从谈起。
注释:
①使劲”、“用劲”和“用力”三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 年版)都收了,注为动词,语义解释用互释的办法,如“使劲”和“用劲“条下,注为“用力”,在“用力”条下注为“用力气、使劲”。如果按此释义,这三个词都应该是词组,而不是词。其实它们在本义上应该释为“用较大的力气”或者“格外用力”,如按这个意义理解,这三个词可以看作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将“使劲”的演变看作是语法化现象,而不看作是词汇化现象。
[1]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J].当代语言言学,1998(3).
[2]邢志群.汉语动词语法化的机制[J].语言学论丛,2003(28).
[3]杨荣祥.汉语副词形成刍议[J].语言学论丛,2001(23).
[4]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J].中国语文,2000(1).
[5]高增霞.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回头”[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1).
[6]高增霞.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完了”[J].语文研究,2004(4).
[7]李宗江.“这下”的篇章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1997(4).
[8]李宗江.表达负面评价的语用标记“问题是”[J].中国语文,2008(5).
“Shi Jin”:It's Grammaticalization from Verb to Adverb
LI Zhong-jiang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Kunshan,Jiangsu 215300,China)
Originally,“Shi Jin” is a verb,and its meaning is “choose more strength”,in modern Chinese grammar,which happened grammaticalization,expressing meanings of a variety of adverbs,and its synonymous verbs such as “Yong Li” and “Yong Jin” has experienced the similar change in some different degrees,they have the sam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and the same motivation,mechanism.
“Shi Jin”;grammaticalization;motivation and mechanism
H039
A
1008—7974(2014)04—0001—04
2014-03-28
李宗江(1954-)黑龙江肇东市人,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语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北方话新的虚词系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BYY062
(责任编辑:章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