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婧玮
【摘要】老在《当代汉语字典》(国际华语版:龚学胜 主编)中“老”形容词意义主要有:“年岁大的,经验丰富的、熟练的,很早以前就存在的,年久的,陈旧的过时的,原来的,排行在末了的,火候大的”等。除此之外,“老”还可以指长辈。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老”既可以指年长的,也可以指年幼的。
【关键词】“老”的词义变迁;社会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79-01
一江之隔,山水阻塞,在同一片天空下,我国南北文化却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这种地域上的差异在“老”的用法上可以体现出来。南人北上,却未解北话之意义。
根据使用频率,我们可以将带有“老”的词语大致分成三类:
1.表示长者或者身份、地位高的人:“老师”“老爷”“老叔”“老舅”“老姨”等。
2.表示年幼、地位相对低的人:“老弟”“老妹”“老疙瘩”。
3.表示动物名称,不显示长、幼顺序:“老虎”“老鹰”“老鼠”。
关于第一点,我们毫无疑问,字典中给出了明确的解释和定位,但后两点似乎看上去有些分歧,尤其是第二点,南人、北人观点大相径庭。
在北方,我们除了对长辈使用带有“老”的称呼,如:““老舅”“老叔”等,也常称呼自己的父母为;“老爸”“老妈”,表示亲昵以外,还常用“老”来指排行最末的人,如:“老儿子、老闺女、”等,甚至有的还会昵称为“老疙瘩”“老宝贝”,通常在北方有“老即是小”的说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不断的丰富“老”的含义,只要是比自己年龄小的人,均可以加上“老”字,北方人常称呼年龄小的亲人或朋友为“老弟”“老妹”等,用以拉近说话人之间的距离,表示亲近。“小”和“老”看似不搭调的词语常常放在一起使用,有“老小”的说法,且这种用法不受年龄的制约,只要你喜欢,上至六十花甲,下至二八芳龄,均可以“老”代“小”。
然而,南方人对这种表达可能就会置问了:“老”不就是大吗?因为有“老父”“老母”,并且此前表示次序时,通常“老”和“大”往往一起用的比较多,“老大”更是常用,生活中“处处有老大”,用“老”来说“小”这是神马情况呢?
其实,说到“老”的用法,最初还是闽南人将它带到北方的。相传闽南人的祖先,很早就知道老虎是古猫的后代,所以称其为猫后;最早的老鼠,叫猫赶,猫鼠,意为被猫驱赶的动物;最早的鹰的概念是猫头鹰,简称为猫鹰。所以应为“猫后、猫鼠、猫鹰”,而闽南语中猫的发音为niau,听着类似于“鸟”的音,久而久之误传到北方为“老虎、老鼠、老鹰”,难怪我们普通话里有如此之多带有“老”的词语,甚至在歌词中也有加“老”的,而不是直接用一个字,如:蔡依林的歌曲《野蛮游戏》中:“老虎,老虎,傻傻分不清楚……”,在《爸爸去哪儿》歌曲里,也有:“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这样的歌词,可见“老”的用法多么普遍。
社会语言学认为,地域差异是产生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里,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是语音上的差异,如南方猫的发音为“niau”,而北方猫的发音为”mao”,二是语义上的差异,这体现在同义词表达不同的意义或同一个意义用不同的词表达。由于地域差异,迄今为止,汉语中仍有七大方言区,这七大方言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而追溯历史,我们得知,在辽阔的版图上,我国曾经在同一时期出现过各种早期文化,它们相互交融并不断的磨合,最终形成了大一统局面的汉民族文化,曾在战国时代就有楚国专门请齐国人去教授中原雅言的事,魏晋时期战事频繁,南渡的北方人也曾将北方汉语带到南方,形成过语言混杂的局面。但归根结底,文化背后也保留了地域特点,以至在千百年以后,南北方交际仍然出现一定的困扰,但是困扰之余,我们细细品腻,则会发现“老”背后的文化韵味。
“老”这个字,在我们上文中的用法都被看成是一个构词前缀,用以构成新词,结合构词表达的词义,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1.词义变迁是个历史过程,是历时性的。虽然汉民族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但南方文化,尤其是闽南文化在某一时期非常活跃与发达,同时闽南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往来频繁,才使得造词迅速,以至迄今为止,闽方言仍作为七大方言之一保留在汉语中,成为方言中的一股强大力量。
2.“老”虽然成为一个构词前缀,但不丧失语义属性,“老”的字面意义可以理解为历史久远、地位高,因此,老妹、老弟、老疙瘩虽然辈分小,但可以看出其在兄长中的分量很高,而老师、老爷则突显出身份、地位之重,受人们爱戴与尊敬;在动物的世界中,则遵循着强者为王,如老鹰——天空之王,老虎——百兽之王。
3.汉语构词的独特性。虽然汉语中单音节词是基本单位,音节结构紧密,但在我们表“老”的词语中,单音节词不如双音节词音韵和谐,故我们不用“弟”“妹”“鼠”“虎”等单独称呼指称对象,这也和我们汉文化的“成双成对”遥相互应,且中国人注重意合,双音节词语可以让词义表达更加饱满,听起来更加悦耳。
小小的一個“老”字,经过历史的变迁,背后竟然隐藏着这么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见文化的互溶是多么重要。同类的问题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值得我们去挖掘、去解决。针对这样的情形,我们认为,文化是个开放的集合,一如千年前一样,仍然要就相互融合,南人多多北上,北人多南下,互相切磋切磋,把不同的表达带入生活,让南人也学习说“北话”,让说“老”成为习惯,从小的语言细节入手,繁荣民族文化,从而真正达到民族大融合,不再让说“老”问题成为那一江水,阻隔民族情谊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