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2015-10-21 17:21曹娜
速读·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古诗文创设课文

曹娜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古诗文有着精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多重修辞手法使之成为中国文学永不凋落的奇葩,是中国文化长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何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获得对古诗词的认知,进而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又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技能的提高、智力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颇感困惑的问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目前的改革实践的进程,针对古诗文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将对如何更好地进行高中古诗文教学加以探讨。

一、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情景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播放音乐渲染教学氛围、转换角色融入教学情景、讲述故事创设教学情景等方法。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组织大家配乐朗诵这首诗。当《春江花月夜》乐声扬起,同学们一面聆听着朗诵者的咏叹抒情,感受着那美妙幽深的意境,身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中,体验那深切而浓郁的思念之情,在动听的朗诵中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然后再让学生也随音乐诵读,在悠扬如桃花春雨般飞扬飘洒的旋律中,个个都仿佛身临其境。假如教苏轼的诗词,可以用讲故事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讲“东坡鱼”“东坡肉”等典故来点燃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于文本教学,激发创造能力

“创造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是首当其冲,因为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8]创造能力具体表现为诗歌鉴赏中立足于文本的“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而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①诗歌为什么不直接写天姥山,写“瀛洲”的作用?②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③天姥山真的有“四万八千丈”这么高吗?④“天姥连天向天横”与《蜀道难》“可以横绝峨眉颠”两句中的“横”是“冲”的意思吗?⑤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⑥“且放白鹿青崖间”的“鹿”可以理解为“功名利禄的”的“禄”、“大道如青天”的“道路”的“路”吗?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古代三座仙山之一的“瀛洲”的了解,感受到天姥山的神秘、梦幻色彩;“四万八千丈”是夸张的修辞,突出天姥山的高峻,并与“横”联系起来,对天姥山获得挺拔、高大的感性认识;而作者花大量笔墨写梦境,是采用象征手法,写梦中仙境的美妙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让学生获得理性的认识。只有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不断进出才能让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被思维的“牢笼”束缚,做到收放自如;至于将“鹿”解读为“禄”或“路”,只要有合理的解释,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把决定权交给学生未尝不可。

三、通过学生朗读,提高教学效果

朗读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个常用的重要策略。“朗,明也。”(《说文》)朗的本义是明亮的意思。后又引申为指声音清晰响亮,如李白《劳劳亭歌》中的“朗咏清川飞夜霜”,所谓朗咏,即发声响亮地吟咏、吟诵的意思。“读,诵书也。”(《说文》)即通过诵,而抽释理解书的意义。所谓朗读,就是清清楚楚地高声读诵,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单读、和师生合读等,其心理过程特点是: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这可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多种感官通道被利用起来了,它能充分发挥感知的积极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范读胜于讲解,因为范读能直接把学生带入课文境界。学生通过各种朗读,能增强语感,再现意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培养听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老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信息反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目前,高中语文课上的琅琅书声越来越少了,有的学生上了三年高中,竟然没有朗读过一次课文;有不少学生虽会齐整地合读,却不会自由地朗读。书读不好,话说得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表达能力很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没有正确使用朗读方法甚至忽视朗读教学的严重后果。

四、适当地举行专题讲座,引领学生遨游诗海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独出心裁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柳树,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影無比艳丽,叫人联想到了金装的仪态万千的新娘。表明诗人对这里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可以在讲授新课前集中开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进行,或者从外面请专家来讲,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总之,古诗词是美的海洋,蕴藏着千姿百态的美。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在古典诗歌教学中,不应该只是一味地以灌输知识为主,而更应该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成为一潭真正有活力的泉水,让接受者都能尝试到其甘甜香醇的味道。

猜你喜欢
古诗文创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