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天”的概念隐喻及其语义研究

2015-10-21 17:21刘建华
速读·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汉语

刘建华

摘 要: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的语义已被众多语言学家认可和接受,其视角和方法突破了传统语义学的研究范围,具有较强的语言解释力和普遍性。然而,应用研究却没有跟上理论研究的步伐,使其理论研究高深莫测、曲高和寡。本文试图应用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分析汉语特定字“天”的核心概念及其概念隐喻,探索汉字的语义及其拓展机制。

关键词:认知;概念隐喻;汉语

1引言

语义形成和扩展的过程深受语言学界的广泛重视,不同语言学派构建出了不同的解释机制试图对语义形成和扩展过程做出一个统一而又清晰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思维模式,因此通过认知视角研究语言就可以得到概念化的模式,进而就可以触及到思维的本质、组织、结构。认知语言学还认为,在认知表层语义系统和概念系统是相互触发的过程,语义可以触发概念,概念也可以触发语义;在认知深层,概念来自于人与外部世界互动体验形成的感知。在对语义扩展的解释上,认知语言学认为跨域隐喻映射是语义扩展的主要机制。本文以汉语“天”为例,研究“天”核心概念及其概念隐喻,探索其语义产生发展的过程。

2基本概念“顶部”及其概念隐喻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与另一完全不同事物的某些特征相比,具有相似性或相关性时,就将其某方面的意象移到这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上。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具体地说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投射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建立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天”由最初指人的顶部(即“头”),引申指一般事物的顶部。例如:玉米的雄花穗,因为长在植株的頂部,所以叫“天花”;房顶上的窗户叫“天窗”;房屋顶部的壁板叫“天花板”。我国某些地区的旧式房屋为了采光而在房顶上开的洞叫“天井”。对着“天井”在地上所挖的排泄雨水的坑叫“天井坑”。后来人们把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东西也称作“天”,如“天桥”、“天线”、“天棚”,装置在较高的建筑设备上的梯子叫“天梯”。

3基本概念“时间”及其概念隐喻

天空中最突出的标志是太阳,于是天空和太阳就有了不解之缘。古代人的生活因为没有计时的钟表,于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就只能看太阳。“晨兴理荒秽”,早晨人们上工参照的是天光(天空的光辉;日光),太阳快要露出地平线时天空发出的光亮称为“天亮”或“天明”;“带月荷锄归”,晚上收工人们参照的是天色(天空的颜色),“天色”后被用来喻指时间的早晚和天气的变化。古时人们远行前要看天气,看是否有明朗的阳光。若不巧碰上没有太阳的阴雨天,便会感叹“天公不作美”。太阳明晃晃的叫“晴天”;太阳躲在乌云里就叫“阴天”。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古人注意到太阳运行周期的规律性,于是就以此为参照来计时,这样一来,“天空”的“天”又有了表时间的意义。“一天”可指一昼夜;也可指一个白天,即从太阳升起到落下的时间。整天、成天就是“一天到晚”。

4基本概念“自然”及其概念隐喻

天然的、天生的东西,古人认为是“天”生之,也称作“天”。“天成”是天然生成;自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叫“天堑”;水灾、旱灾、风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叫“天灾”;天然的险要地方叫“天险”;风声、鸟声、流水声等自然界的声音叫“天籁”;自然界中某种动物专门捕捉或危害另一种动物,前者就是后者的“天敌”;由橡胶树、橡胶草等植物中提取的乳胶,经过加工制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叫“天然橡胶”;埋藏在地下的古代生物经高温、高压等作用形成的可燃气体叫“天然气”;“天然丝”(蚕丝)有别于‘人造丝;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是“天造地设”;自然界的秘密被比喻成“天机”。

5结语

人与外部世界的体验形成了人的基本认知,这些基本的认知通过图示或概念形成了语言语义的雏形,人类的隐喻思维让这些基本的概念或范畴得到无尽的拓展,形成了丰富的语言语义,从而抽象的语言成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工具。作为语言核心要素的词汇发展与人类认知的发展是一致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隐喻起了重要的作用。隐喻作为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人类认知、思维的基础,导致了词汇的多义性。“天”的语义多元性就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汉英词典(修订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6,封3,封4.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认知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