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博
[摘 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是高校学生自发组织中较为成熟的团体,在公共服务视角下,校内体育社团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校内公共服务的供给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产品或服务,不仅取决于校方职能部门对体育社团的扶持和指导,也取决于体育社团自身发展能力,从德阳市各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面临问题着手,思考德阳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新突破,为高校体育社团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体育社团;公共服务
一、德阳市高校体育社团基本情况
德阳市不管是部属高校还是市属高校,是普通高校还是职业院校,大多都会成立各种社团组织,包括体育社团组织,组织成员的人数也是从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尤以体育社区明目较多,占校园社团的70%,各级各类高校中,比较活跃的体育社团大多是足球社团、篮球社团、武术社团、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社团等,其次是羽毛球、乒乓球以及各种棋类社团,只有少部分高校有比较特色的体育社团,比如桥牌协会、自行车、登山、街舞等,相比较而言,德阳高校体育社团种类较少,运动组织不成熟,缺乏社团的长远规划。
二、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当前,在我国加大公共服务管理力度的背景下,高校建设与发展也逐渐重视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比如数字化平台、智能化网络管理等,以满足校内教职员工、学生最基本需求的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虽然,现阶段,校内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高校教职员工及学生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但是依然受到广大校内消费主体的欢迎和接受,为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公共服务新的发展,需要对校内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消费主体,供给方式及均等化等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目前,从德阳高校校内公共服务发挥作用分析,德阳市各高校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依然是高校的公共管理部门,而高校社团的公共服务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体育社团也与其他种类社团一样,存在类似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高校体育社团本身的资源有限,另一方面,社团的自身造血功能不完备,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导致校内体育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利用效率还不能满足校内消费者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因此,加大体育社团管理力度,发挥体育社团应有的作用,使得校内公共服务供给由单一的校方供给逐步转变为以校方为中心,体育社团等社会团体提供多元化服务的校内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三、德阳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及问题
(一)校内体育社团内部建设与管理状况
1.活动经费问题
德阳高校体育社团一般都是会费制为主的自我发展模式,除了少数社团承担学校大型赛事会有学校拨款收入,商业赞助也很少,总之,德阳高校体育社团获取经费的渠道和来源有限,创收能力较弱,资金不足现象较为普遍,就注定了当前高校体育社团所能发挥的作用还有限。同时,德阳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经费开支不规范,有的比较透明,有的不透明,导致经费引发的体育社团内部非管理性矛盾增多,给体育社团的发展造出很大阻碍,因此,高校体育社团如何发挥作用,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使校园体育社团走上良性运作的发展之路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2.德阳高校办公场所和条件
德阳高校体育社团普遍缺乏固定的办公场所,更不用说办公条件,少数体育社团会受到某些院系的照顾,有固定办公场所,大多数体育社团都只是在教室、宿舍等临时进行办公或者集会。以德阳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89.2%的校内体育社团没有固定场所办公,11.8%社团在体育馆或者院系内有办公场所。缺乏办公场所,导致体育社团的凝聚力降低,缺乏长远的打算和规划。
3.體育社团的内部制度与管理
德阳高校体育社团内部分工、内部制度以及用人的专业性都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影响了社团的运营操作,规模扩张和长远发展。首先,财务制度是核心,一旦财务管理不完善,社团的公信度会下降,导致会员流失。其次,理事会职责明确决定了社团发展水平,因为社团的决策与监督,规划与发展都取决于社团领导层的水平和能力,也取决于领导层对社团投入的精力,德阳高校体育社团调查表明,一些社团理事会成员兼职、挂名较多,对体育社团的贡献度不够。而且有些体育社团运作不规范,内部监督机制缺乏,管理带有一定随意性,存在经费开支不合理,赛事组织不严密,奖项乱设置等现象,影响了体育运动的严肃性和娱乐性。多了一丝功利性。最后,纳新程序不严密,新鲜血液不足,导致部分社团有其名无其事。
4.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德阳高校体育社团在成立之初或纳新的时候,活动较多,竞赛、培训、普及、信息传播、宣传等安排的较好,但缺乏持续性和计划性,虎头蛇尾、烂尾工作造成会员或志愿者失去信心,调查显示,当体育社团有计划的开展业务的时候,很多会员参与度较高,而且多是志愿参与,这就说明社团的业务活动反映了会员的利益需求,也体现了会员愿意参与具有活力的社团,即便经费紧张,也有很多会员支持各种活动的开展,但由于管理者、组织者、或部分参与人员对活动态度消极,导致很多活动流产,公信度下降,会员也开始流失。
(二)高校体育社团与高校职能管理部门的关系
1.高校职能部门对体育社团的扶持与指导
高校体育社团是校内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高校职能部门应当充分放权,把过去由学校管理的公共体育服务部分,比如赛事组织,校外联谊,校区结合,培训与指导等工作下放到各种组织或体育社团,利用各种学生组织、社会团体为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公共服务产品,为社团组织为社团组织创收创造条件,但从德阳市各高校调查表明,高校职能部门逐渐开始重视调动校内体育社团积极性,并创造一定的条件,支持和扶持体育社团开展业务活动,加大经费投入,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条件,严格监管社团成立的条件和要求,定期监督和听取社团的业务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为体育社团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指导。
2.对体育社团业务监管情况
德阳市各高校体育社团登记制度越来越严格规范,要制定严格的发展计划,财务监管也逐步加强,但实际操作看,校方职能部门对体育社团的业务开展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使得体育社团缺少必要的关注度,体育社团的内部管理薄弱,运作不规范。因此,在加强体育社团准入手续的同时,校方职能部门能制定相应的措施,为体育社团提供一定政策,比如,场地使用,经费的计划,业务指导等。并且对体育社团实施述职和年检制度,加强对体育社团监管力度,保持体育社团发展起点高,运作的规范性好。特别是引进社会团体评估手段,引导和强化体育社团组织建设、领导能力和长远规划,都将为体育社团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引导。因此,更好的运营科学化管理方式,促进高校体育社团发展,是高校职能部门提高校内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
四、校内公共体育服务视角下体育社团发展途径
1.明确校方公共体育服务与体育社团的关系
校内公共服务物品的提供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校方各职能部门的公共管理水平以及校方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高校体育社团作为校内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建立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允许体育社团参与校内公共服务建设,可以减轻校方公共服务开支的压力,而且还能丰富校园公共服务供给,因此,校方应充分重视体育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明确体育社团发展组织体系和长远规划,加强对体育社团监管力度,拓宽体育社团创收渠道,引导体育社团的发展与校内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相配套,从而在校园内各团体、各组织以及社团之间创造和培育完善的体育供给市场和竞争环境,为各组织、团体的发展建立平等、合作、竞争的良性发展氛围打下基础。
2.加强体育社团的经费管理
财务管理是体育社团组织管理中重要一环,针对当前德阳市各高校体育社团存在的财务管理不规范,支出结构不合理,财务制度不明确等问题,适当强调财务收支规划和预算,建立规范明确的财务制度,增加账目开支的透明度,在会员内部公开财务开支状况,有条件的体育社团还可以对外公开财务状况,对社团盈余、亏损、开支等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3.提供体育社团公共服务意识,促进长远发展
德阳市各高校体育社团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会员的培训和发展也只是停留在表面,难以推动社团持续的发展,会员的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因此,高校体育社团应当加强对会员的服务意识,对社会的服务意识,建立长远的服务规划目标和行动准则,确保社团的凝聚力、号召力和良好的公益形象的维护。
4.加强体育社团体育活动能力
高校体育社团会员参与社团活动一是可以锻炼个人社会交往的能力,二是可以提高个人参与项目的业务水平,三是对体育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形成个性化运动生活方式,体育社团所要做的就是通过社团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的会员召集起来,借助社团的力量实现自己的规划和目标,提高会员的使命感和上进心。因此,加强体育社团体育活动能力是凝聚人气的最好途径和办法,提高体育活动能力一是靠多开展体育活动,增加交流,在运动中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二是靠专业的指导,社团经过规划各种培训,努力提高会员业务水平和素质,从培训中获取更丰富的运动知识和对运动技能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运动水平,使得社团发展充满活力。
5.增强市场意识,开源节流
体育社团的经费收支是制约体育社团发展的重要瓶颈,高校体育社团领导層需要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加强对外的合作与交流,打造体育社团公益形象,同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按照社会需求、市场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不断开拓资金来源渠道,提高创收能力。
6.提高宣传力度和信息化水平,更好为高校学生服务
德阳各高校体育社团发展需要树立校内公众的形象,也需要为会员提供相应的体育信息支持,更需要沟通好与校方各职能部门的联系。这就要求体育社团加强校内公共服务意识,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社团公众形象。
参考文献:
[1]唐铁汉.李俊鹏.公共服务理论演变与发展过程[J]新视野2005.36—38.
[2]支建明.李旺华.许仲怀.澳门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功能研究[J]体育科学.1999.20——22.
[3]肖嵘.我国省区市体育社团经费来源现状及其发展思路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05.42—46.
[4]向剑文.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56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