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慧
【摘 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盆腔炎患者104例,随机分两组,抗生素组用两种抗生素联用治疗,左氧氟沙星组采用左氧氟沙星结合一种抗生素进行治疗,将患者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结果:52例左氧氟沙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8%;患者复发率为3.85%,并发症发生率为3.85%。52例抗生素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92%;患者复发率为11.54%,并发症发生率为19.23%。结论:将左氧氟沙星应用于盆腔炎患者治疗中,其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跟多种抗生素联用对比,有利于降低复发几率,且安全性相对较高,值得推广在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盆腔炎;疗效
在临床上,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主要包括[1]:盆腔腹膜炎、输卵管卵巢脓肿、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等,其中输卵管炎发病率较高。该病症具有病情缠绵难愈,复发率高等特点,若临床不能给予有效控制,则会引发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等并发症发生,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2],为了探讨治疗盆腔炎有效方法,本文选取盆腔炎患者52例,采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疗效颇为满意,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盆腔炎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抗生素组52例,年龄在23~45岁,平均年龄为(32.66±2.92)岁;患者病程在0.2~5年,平均病程为(2.18±0.72)年。左氧氟沙星组52例,年龄在23~44岁,平均年龄为(32.15±2.53)岁;患者病程在0.3~5年,平均病程为(2.13±0.71)年。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类疾病患者;语言沟通障碍患者;盆腔炎性包块患者;输卵管积液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抗生素组用两种抗生素联用治疗,左氧氟沙星组采用左氧氟沙星结合一种抗生素进行治疗。其中抗生素组给予0.5克头孢羟氨苄和0.4克甲硝唑治疗,每天两次,治疗两周。左氧氟沙星组给予0.2克左氧氟沙星口服,每天两次,另外加用0.4克甲硝唑,每天两次,治疗两周。在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停止使用其他药物,并用同一B超机进行观察。
1.3 评价指标
①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妇科检查结果显示:宫体与附件区无压痛感,宫颈无举痛感。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缓解;妇科检查结果显示:宫体与附件区有轻微压痛感,宫颈有轻度举痛感。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及妇科检查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或加重。②对患者均随访1年,统计患者治愈后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患者一般资料、治疗效果、复发率和并发症等实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患者年龄、病程等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治疗效果、复发率和并发症等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2例左氧氟沙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8%;患者复发率为3.85%,并发症发生率为3.85%。52例抗生素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92%;患者复发率为11.54%,并发症发生率为19.23%。见表1、表2。
3 讨论
盆腔炎是困扰广大女性的一种妇科常见炎症,其临床治疗一般用抗菌消炎治疗,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耐药性也逐渐提高,因此长期应用抗生素存在明显弊端,如并发症多,耐药性高,效果不显著等[4]。
左氧氟沙星属于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盆腔炎效果显著。其跟氧氟沙星对比,抗菌能力为两倍之多,且毒性低。对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均有抗菌作用,同时对大肠杆菌、淋球菌等也有活性。在本次研究中,抗生素组患者采用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治疗盆腔炎,而左氧氟沙星组患者联合左氧氟沙星和一种抗生素[5]。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左氧氟沙星组52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3%;一年内复发率为6.3%,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这一结果提示:将左氧氟沙星应用于盆腔炎患者治疗中,其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跟多种抗生素联用对比,有利于降低复发几率,且安全性相对较高,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孔熙.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治疗盆腔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4):1536-1537.
[2]朱新群,李永梅.依诺沙星注射液治疗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0):2418-2419.
[3]黄维胜.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3,24(12):2019,2021.
[4]王茹茹,刘燕燕,张晓莹,等.妇炎康保留灌肠配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25(8):1004-1005.
[5]周子球,林雪梅,李少君,等.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276例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12(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