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

2015-10-21 19:02汪海滨冯仰英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19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

汪海滨 冯仰英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等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本文主要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差异化发展;存量规划;以人为本

一、城乡规划的转型背景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处理好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新型城镇化战略基于促进城镇化方式的全面和根本转型而提出和实施,相当于开辟了一条新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这条发展道路以促进生态文明、增强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以人为本、优化环境、节约资源为主要宗旨。

具体来说,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着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人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动力机制上,要实现从重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为主向重视城市经济为主的转变,保持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与均衡发展;在发展重点上,要实现从重视规模扩张向重视功能、作用扩张的转变,不可偏重于城市规模的扩大,要把心思更多地放在城市的职能和质量上,发挥其在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提升城市居民水平、与农村优势互补的巨大作用;在空间形态上,要实现只把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向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转变,大力促进城市群的出现;在城乡关系上,要实现只重视城镇发展而忽视乡村发展向城乡互相带动、共同发展的转变努力促进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在制度创新上,要从自下而上的探索向顶层设计和基础创新相结合的政策保障方向转变。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规划的目标理念向以人为本转变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要求城乡规划回归到人的本位,以提供美好健康的生活环境为根本目标。规划师需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工作中更加强调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从注重人口规模转向注重人口结构分析和人的需求研究,从片面关注城市居民转向全面关注城市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居民及留守人口的社会需求,并以人的视角进行规划和设计。这不仅仅是规划目标理念的转变,还会涉及到空间话语体系的变革。

(二)规划的价值观向社会、经济、文化及生态多元价值观转变

在经历了空间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之后,如今先发地区的城市空间框架基本拉开,而环境、社会、文化及特色等方面的问题开始凸显,传统专注于空间增长的宏观结构规划已不能解决新时期的城市问题。以经济增长为基本导向的依赖路径要逐渐向统筹经济、社会及环境均衡的科学发展路径转变。城乡规划必须适应城市发展模式的价值观转换。

(三)规划的主导范式向存量规划转变

在国家宏观调控和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城市发展道路急需由粗放式、资源高消耗式增长向内涵式、资源集约式发展转型,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与提升品质是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式。城乡规划的空间要素从增量土地向存量土地转变,增量和存量规划并重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城乡规划工作的必然选择。

(四)规划的工作方法向精细化规划研究转变

面对日渐成熟的建成环境和复杂的城市问题,规划的工作方法需要从粗线条式规划向精细化规划研究转变。通过对存量土地的梳理和再利用,对历史、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和挖掘,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对优势资源要素的判断和整合,达到城市功能提升、品质改善、特色重塑和多元包容的目的。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转型的措施

(一)促进城乡协调差异化发展

1、低环境冲击发展,构筑安全友好的城乡生态文明关系

首先,要构筑安全友好的生态基底,强调区域层面的生态协调和生态管治。在省域城鎮体系规划中明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区、水资源地及基础设施廊道等限制和禁止建设区域。在次区域规划中(如城市群规划、都市区规划)将省域层面的空间管制要求进行细化、落实,突破行政区划和部门职能的限制,按照监管型、调控型、协调型和指引型四种不同类型,分类落实空间管制内容、方式和部门,制定统一、可实施的规划管治措施,确保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构筑区域整体低环境冲击发展模式。一方面加强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将人类文明融入生态文明中,强调对生态空间的关注和友好利用。以绿道为例,通过绿道对生态空间的串联和对环境、游憩、文化与经济多元功能的承载,建立生态空间和人居空间的联系纽带,将人的休闲活动引入生态空间,让公众关注生态空间的保护,且赋予其更多的意义。

2、以县域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单元

县域层面的规划需要协调好以下五种关系:

①协调好城乡规划(坐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的关系。

②摸清城乡资源本底,开展完整的城乡空间资源评价,并形成县域空间资源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六线”空间管制,保护好基本农田、水资源、生态林地、自然保护区及历史文化遗产等。

③统筹县域三次产业空间布局,优先确定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生产区和农业养殖区等第一产业的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旅游区的选址和规模,促进产业有序集聚。

④建立由“中心城市—中心镇(县域副中心)—一般镇(城镇组团)—中心村(农村新社区)—基层村”构成的完整城乡居民点体系,并以此作为城乡人口分布和设施安排的依据,打破传统“就城镇论城镇、就乡村论乡村”的封闭型二元规划体系。

⑤为推进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事业提供保障。一方面在城镇的各类设施标准、容量与布局规划上充分考虑服务乡村的要求,体现“以城带乡、城乡共享”的理念;另一方面明确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及社会服务等设施向乡村延伸的方向,为实现“自来水下乡、垃圾进城、公交到村”的城乡设施一体化提供规划保障。

(二)应对城市发展阶段变化,探索存量规划模式

目前总体规划面临的是量大面广且日益成熟的城市建成区,规划主导范式开始从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开展的总体规划修改实践中,已经普遍遇到上述问题。其基本的应对思路是,在有限的空间框架里,通过中观结构的优化和空间秩序的梳理,以及优势战略资源的整合、重组,达到功能、品质和效率提升的目的。因此,在当前阶段,总体规划的核心要素有待从适建土地空间向优势战略资源转变,总体规划的空间视角也有待从分立向统筹、从宏观结构向中观秩序转变。

(三)探索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和低碳生态社区规划

1、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面临空间话语体系的转变,也就是要从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来认识和规划城市,以人们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规划构思。而这正是城市设计的优势所在。国内的城市设计需要从过去的重形态、轻功能,重蓝图、轻实施,以及重设计、轻研究向基于人的需求和行为模式的功能安排与设计转变。

新时期城市设计的编制理念包括:①人性化—以人为本,基于人的需求进行设计;②特色化—注重对特色资源的挖掘利用;③现代化—包括设计理念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和设施现代化。城市设计的编制重点包括关注实质功能、关注细节品质、关注文化特色及关注城乡整体空间环境的构筑。

2、低碳生态社区规划

低碳生态社区是在“低碳经济” “低碳社会” “低碳城市”等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指通过碳排放量来衡量城市社区的生态状况,通过一系列减碳、固碳的建设及技术手段,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与生态社区相比较,是一种可以相对量化的城市社区发展标准。通过用地、能源、交通、绿化、建筑与管理等综合手段,最高效、最少量地使用资源和能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许复新.论新型城镇化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意义[J].中国发展.2013(04)

[2]王元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哲学思考[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03)

[3]郭仁贵.热点聚焦:农村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化路径[J].考试(高中文科).2014(03)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论中国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