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运用离不开一定的语境

2015-10-21 18:23李珊
学校教育研究 2015年14期
关键词:墨子言语比喻

李珊

比喻又称“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联想,用A事物来阐释或描摹B事物,相似性、被比喻物、比喻物和喻词就成为比喻的四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一、比喻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语境

什么是语境?德国哲学家弗雷格在《算术基础》中首次提出,王苹先生认为“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语境即书面语的上下文,口头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广义语境则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中糅合着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诸多种因素。”

例如,“這是一条狗。”

从这句话的本身来讲,仅仅是对狗做客观的陈述或报道。但是,在下列语段中就不同了。

“这是一条狗,除了当官的,不管是谁,她都要咬。”

有了“除了当官的,不管是谁,她都要咬。”这一具体语境,“这是一条狗”,传达的信息就不是辞面所含的意义,而是一种潜在的信息,它的含义就不在言内,而在言外。这里的“狗”就不是“狗”而成了人了。

二、比喻的理解离不开一定的语境

对于语言来说,“语境就像是一块奇妙的调色板,它能使一些词语,句式突破社会习惯和语法的制约,超越常规,而获得一种崭新的意义,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如“这座城市既熟悉又陌生”“修辞学既古老又年轻”“这是表现中的不表现,它们用表达矛盾对立的两个概念或判断,构建出一个表面荒唐古怪的意象,借助于语境,启发读者的联想。由“正面”可以联想到“反面”,由“反面”可以联想到“正面”,因而当人们看到这些违背常规的语义组合时,不会按常规意义去理解它,而总是要经过复杂的心理转换,使语义的理性意义发生转化,与言语的现实情境相吻合,然后根据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相似联想,使其具象化、形象化,从而获得折射性的具象美学信息。”

(一)从作品内部的上下文或说话人的前言后语里理解比喻

“作品内部的上下文或说话人的前言后语”,骆小所先生那里被称为“狭义语境,小语境”。如何从“作品内部的上下文或说话人的前言后语里”来理解呢?

例如,“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似开了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了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八年级上册 施耐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这段话放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节选这样一个语境里,疑问就引刃而解了:第一拳从主要从味觉角度设喻,“开了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是味觉,第二拳主要从视觉角度设喻,这一拳打在眼眶际眉梢上,红的是鲜血,黑的是乌珠,紫的可能是眼睛里的玻璃体,一下子淌了出来。第三拳主要是从听觉设喻,主要是郑屠太阳穴遭重击时耳朵里嗡嗡乱响的声音。这三拳,有声音,有动作,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造型感、色彩感、音响感,迅速吸引住人们的视线,扣人心弦,惟妙惟肖地展示了鲁达嫉恶如仇的性格和不同凡响的功夫。

(二)从社会语境里理解比喻

所谓“社会语境”,骆小所先生称为“广义语境,大语境,”如何从社会语境中理解比喻呢?曹明海先生明确指出,“依据非言辞语境,体悟言语的内蕴。对言语的分析要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分析字词句篇等言语对象,需与作者的思想倾向,作品的写作背景等要素联系起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八年级上册 天祥《过零丁洋》)

这个比喻不能脱离社会语境(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文天祥所处的时代是:元朝横扫中原,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即将覆灭,诗人被元军俘虏,囚禁在船上,船过零丁洋,这一句诗可看作诗人对国破家亡和自己身世的一种感慨。短短数语凝聚了多少语言和感情!

(三)从动态语境里理解比喻

所谓“动态语境是指语境也存在着动态的一面,在动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具有相同(异)的交际目的,他们一方面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又能借助一些语言(非语言)的手段操纵,控制语境因素,构成有利于实现自己交际目的的语境统一体”。比喻,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段,“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往往被交际双方用作操纵,控制共有知识,构造语境的有效手段,从而使语境有利于自己,成功实现交际者的交际目的”。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和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梁肉之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锈之短褐也。”

(八年级下册  墨子《公输》)

这个比喻是在一个动态语境中形成的。墨子同楚王论辩性对话中,正如他自己在《小取》中所说:“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巧妙设喻——舍其“文轩”,窃邻之“敝舆”;舍其“锦绣”,窃邻之“短褐”;舍其“粱肉”,窃邻之“糠糟”。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这样的话,接着墨子把楚王的话设定在一个认知语境。并明示“荆与宋,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与宋,此犹粱肉与糠糟也;荆与宋,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由此可推断出:“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的语境效果。这样,使得毫无思想准备的楚王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地步,而这样的语境效果就是比喻。

总之,本文对比喻的形成、理解离不开一定的语境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值得我们进一步对此论题作更深的研究。

猜你喜欢
墨子言语比喻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墨子破云梯
买椟dú还珠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墨子训徒
墨子教诲青年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比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