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轩
[摘 要]高一学生如何顺利跨上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以适应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此问题,本文分析了高中物理相对于初中物理在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差别,这些变化对于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台阶,如何跨越这个台阶,把握住学习的起跑线?笔者谈了自己在探索后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高中物理;起跑;跨越
以高一物理为例,高一学生由于存在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台阶,因此相对于入学成绩会有较严重的滑坡现象。这个问题若处理得不好,许多学生就会沿着难学――怕学――弃学的道路滑下去。高中物理学生难学一方面由于高考对物理学科要求较高,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学科的综合性较强,得分率较低,如所有学科的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都是分开的,则容易得分,而物理学科却是单项和多项混淆在一起,所以在我们做起题来较困难,其次是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对刚进高一的学生讲一些他们在学习高一物理所经历的苦处,使得高一学生产生了畏难的情绪,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现根据我认知,高中物理学习的经验,作如下分析与大家探讨。
一、初高中知识跨度过大,是物理难学的原因之一
初中物理主要是形象思维,是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一些简单理解,初中物理知识简单化,对我们要求太低,因此,有人说:现在的初中物理是学生在看图识字。而高中物理一开始就注重对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因此,从知识结构上我们不适应,导致有的同学厌学,成绩不好,使同学产生物理难学的念头。
二、学习习惯差,不能吃苦是物理难学的原因之二
由于现在的学生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是家长代办,不愿自己動手和动脑,造成厌学的心理。不学现象特别严重,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都是混出来的。虽然中考成绩较好,但由于要求过低,再加上其它一些原因和某种手段,使学生实际的物理知识根本赶不上高一物理的基本要求,久而久之就知识脱节,这是物理难学的原因之二。
三、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不够是物理难学的原因之三
由于初中实行新课改降低要求后,很多知识特别是初中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和几何中的很多基础知识都不要求,因此当新生刚进高一就学习力学时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法着手解决。其次由于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不仅与数学有关,而且与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有关,而很多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是造成物理难学的原因之三。
四、针对上述分析,就如何学好高一物理,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迅速转变自己的角色,敢于吃苦。在初中也许我们都是尖子生,来到高中我们就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每一个人都和优秀。要树立自信心,只要比别人强就要付出更多,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二)对物理充满兴趣,要有物理意识。在高中学习中物理是最有趣味的学科,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最紧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我们要有物理意识。比如:我们每天走进教室;看到电灯就想到了电流、电压;打篮球时由篮球打板入筐想到光的反射等等。对一些遇到的问题要我们学会思考,比如:站在操场上,听两个喇叭广播,为什么远的地方有时比近的地方更响亮;公路上的限速带是通过什么原理起到限速的作用的;“神九”是怎么克服地球重力的,不一而足。总之,要时时培养自己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事无巨细,重在观察、思考。
(三)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做好准备,对一节课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课前预习也是培养我们自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在课上要杜绝那些影响我们听课、学习的习惯,比如掏耳朵、剪指甲、转笔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律。并且要积极配合老师的提问,大胆、大声地回答问题。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态度决定高度。
(四)减少失误,培养良好的做题习惯。失误分为高级失误和低级失误两种情况。高级失误就是会而不对,某类知识本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而没有做出来。这需要我们有触类旁通的能力,要有学习的悟性。所谓低级失误,就是对而不全,没有看清题意或者感觉做完整了,就是没有满分。学物理,审题是关键,审题要慢,做题要快。把题中给的信息,用物理语言描述出来,问什么,答什么,不画蛇添足。再有就是规范答题,前有“解”后有“答”,中间有必要的文字说明。细节决定成败,平时的良好习惯才能保证考试时卷面清楚、书写规范、步骤齐全、从而做到单题满分。
(五)团结互助。学习是一个人的事,但要学好就离不开同学之间的互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此过程中要逐渐培养自己交流、协作能力。
总之,我们要明确高中物理学什么,怎么学。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有问题就多问多思考。只要努力刻苦,注意方法,积极把握住学习的起跑线,就一定能学好高中物理。
参考文献:
[1]侯雷钢. 不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J]. 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 2011:173-173.
[2]柯鹏飞.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体会[J]. 新一代月刊, 2010.
[3]冬草六六. 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J]. 做人与处世, 2013, 第13期: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