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红青 王驰 刘海峰 刘燕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06月~2014年06月期间,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342例手足口病患儿,对他们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情况及效果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经过临床分析统计,342例患儿中,1~5岁患儿(66.9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儿,夏季发病患儿(68.71%)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发病患儿;临床症状中皮疹(100.0%)、口腔黏膜疱疹(75.15%)以及发热(69.88%)症状明显高于其他症状,各项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的男、女比例大体相当,且经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性别及临床疗效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要针对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易感人群、高发季节、临床症状等)对儿童进行提早预防、及时确诊、有效治疗,以便更好的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分析;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62.21【文献標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26-01
手足口病(HFMD,Handfootandmouthdisease),又称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是目前儿科临床上的一种极为常见的多发性急性传染性病症[1],其临床表现多是在患儿的脚掌、手掌、口腔、肛门等部位出现皮肤疱疹。手足口病对患儿的健康发育和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危害,容易诱发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2]。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选择2010年06月~2014年06月之间,我院儿科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342例,对比、分析和统计他们的临床病症特征和治疗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择选2010年06月~2014年06月以来,在我院儿科接受诊治的手足口病患儿342例。
1.2方法
1.2.1临床检查对342例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其项目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季节、临床特征等,并对其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
1.2.2临床治疗给予342例患儿口服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对其进行抗炎、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对皮肤破损患儿可给予外用阿昔洛韦软膏和炉甘石洗剂治疗,连续治疗3d~7d。同时,叮嘱患儿多饮水、多休息,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注重营养搭配。
1.3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13.0软件对全部患儿的临床病症特征和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统计和分析,并采用X2表示计数资料。当P<0.05时,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的临床特征情况分析
临床对比统计显示,342例患儿中,年龄在1岁~5岁的患儿最多(约占66.96%),其发病季节多集中在夏季(约占68.71%),且临床症状主要以皮疹(100.0%)、口腔黏膜疱疹(75.15%)、发热(69.88%)为主,各项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的男、女比较大体相当,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群体的自限性疾病,它的起病急、病因复杂、病情发展快、传播途径多,并发症多,危害严重性大,容易导致患儿出现脑炎、心肌炎、抽搐等病症,严重的甚至出现休克和死亡。目前,临床上对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采用抗病毒治疗,并辅助相应的抗炎、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其临床效果较好[3-4]。临床研究显示,在本次随机抽选的342例手足口病患儿中,年龄在1~5岁的患儿占大多数(66.9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儿,且发病季节多集中在夏季(68.71%)。在临床症状当中,全部患儿均存在皮疹症状,75.15%的患儿存在口腔黏膜疱疹,69.88%的患儿存在发热症状,各项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4例患儿中的的男、女患儿数基本一致,且经过抗病毒、抗炎、抗感染等临床治疗后均已痊愈出院,无不良反应的发生,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手足口病的发病人群主要集中于1~5岁儿童,且多为夏季发病。临床症状主要为皮肤疱疹、口腔黏膜疱疹、发热等。在治疗过程中应以抗病毒治疗为主,结合抗炎、抗感染、营养等对症治疗,从而更好的提高患儿的临床治愈率和治疗效果,帮助和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建悦,高城闻.儿童手足口病的血液学特征与临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1(13):3082-3083.
[2]黄鹂,路中江,陈少华.儿童手足口病562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15(04):897-898.
[3]戴蔷蕾,李晶.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08(01):12-14.
[4]彭旭波.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的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09(36):16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