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MBA培养模式发展趋势与启示

2015-10-21 19:35李锋亮冯柳青蔡皛磊
大学教育科学 2015年3期

李锋亮 冯柳青 蔡皛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专业学位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中MBA是我国专业学位历史最长的教育项目之一。鉴于欧美的MBA教育有着更长的发展历史,考虑到其MBA培养模式发展的过程与现状能为我国MBA教育的发展提供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本文重点考察了欧美几所知名商学院MBA项目的最新发展动态,梳理了他们在跨学科联合学位培养、培养全球化意识的学习体验,以及多样化、个性化的培养过程三个方面的现况。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对国内外MBA办学实践者的访谈资料,提出了对我国MBA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关键词:MBA教育;欧美商学院;MBA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3-0106-06

收稿日期:2015-03-25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13JZD049)。

作者简介:李锋亮(1977-),男,江西萍乡人,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一、导言

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自20世纪初在美国诞生,发展至今绵延百年而又历久弥新、与时俱进,近十年来更是在供给与需求双方面保持着惊人的增长速度[1]。

目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2]显示:MBA教育不但有助于管理人员将工作实践抽象成管理理念,通过与MBA课程所学进行融会贯通,从而改善和提升企业的文化与工作氛围,实现其所在组织的整体效率的提高与效益的增长;而且更为重要的是,MBA教育还对学习者的创造力与价值实现具有启发和先导作用,对学习者的学业、工作乃至生活显示出全面而广泛的影响力。

与较高的成本投入相对应,MBA教育也被认为是一种高产出、高回报率的企业投资。不断增加的教育机构数量和纷繁的项目类型也使该领域卖方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为MBA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动力。在实际的MBA教育实践中,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等欧美各国知名的商学院也从未停止过培养模式上的创新。近年来,它们纷纷开设了越来越丰富的跨学科联合学位、注重对学员国际化意识的培养,并将培养过程进一步个性化、多样化。通过进一步的文献调研可以发现,2002年至2012年间,发表在国际上关于管理教育最权威的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上有关MBA教育的学术论文中有近60%是针对培养模式重要环节的课程体系的研究[3]。可见,MBA的培养模式问题是教育实践界和国际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回望中国本土,我国的MBA教育自1991年试办以来已发展了20多年,是我国第一个专业学位,为我国近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教育界与学术界对我国MBA培养模式的评论虽然各有侧重,但基本覆盖了培养模式中从招生到评价的全部环节。比如招生考试制度、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师资队伍的质量、培养方式与教学方法的效果、课程设置的特色等等[4]。近年来有较多的研究开始分析MBA的创新培养模式,如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5]、基于领导者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模式[6]等。与此同时,我国的MBA教育实践者从未停止过对国外同行的观察与了解,经常会从入学条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质量评估与认证等方面对国内外MBA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7]。

本文将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欧美MBA教育的一些最新发展趋势,了解他们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案例,为我们自身MBA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使用文献分析(含学术文献和网站资料)与访谈(含电子邮件访谈)的方法考察了时下欧美知名商学院MBA教育发展的现状,基于最新的一手文献与资料以及对国内外几所商学院管理者的访谈所获素材,重点分析了他们在联合学位培养、全球化的学习体验、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培养过程三个方面的经验。在介绍国外同行经验的同时,本文还试图分析我国MBA教育实践中的相关现状,并在结合我国MBA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外经验对我国MBA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二、联合学位培养

校际间合作进行MBA的联合培养早已非常普遍,我国与国外商学院联合培养MBA学生的项目也并非新鲜事物,比如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设立的全球MBA项目,毕业时可获得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同时颁发的MBA学位。但目前欧美顶尖商学院的联合培养有了新趋势,体现在他们广泛开展了MBA与其他专业的跨学科联合学位培养。而这种跨学科联合培养的培养模式,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探索期。

其实跨学科的联合培养对欧美MBA教育来说并不是新近产生的培养模式。早在1981年金德特(Kindt J. W.)就论述了适用于法学博士(J.D.)-MBA联合培养项目的法学教育理论与工商管理教育理论,并且提出社会需要更多的JD-MBA双学位的人才[8]。目前,医学博士(M.D.)与MBA的联合学位也是国际上MBA教育中最为常见的联合学位之一。

近年来,欧美MBA教育中的跨学科联合学位项目不仅在涉及专业的类型上越来越多样化,并且还出现了在同一高校的院系间合作的跨学科培养的趋势。比如哈佛大学的商学院于2007年与哈佛大学自身的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法学院等联合推出了MBA/MPA-ID、MBA/MPP、JD/MBA的联合学位项目。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推出了15个以上的与自身院系合作的跨学科合作项目,作为其招生的主打特色之一,如与工学(MBA/MSE)、法学、医学、护理学(MBA/MSN)等专业的联合学位项目,甚至还推出了与其文理学院联合设立MBA/MA联合学位项目。斯坦福大学的商学院除了常见的与医学(MD)、法学(JD)的联合培养,还有教育硕士(MA Education/MBA)、计算机专业(MS in computer/MBA)、环境资源专业(MS i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MBA)等联合学位项目。当然除了同一学校不同院系的联合培养项目外,开设跨校、跨专业的联合培養项目同样是这些顶尖欧美商学院的新常态。这些跨学科的联合培养项目都希望能够培养具有多个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领导者,将专业(Expertise)与领导力(Leadership)相结合。

这些联合培养项目的申请者必须在同一个申请季内分别向两个学院提交入学申请,接受两个学院的入学审核。拿到两个学位的时间通常为3~5年,课程学习的时间在两个专业中平均分配。由于学习强度与单学位项目有很大的不同,申请联合学位项目的学习者往往需要具备极高的专业热情与学习能力,这对学习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BA在校生有近2 000人,其中仅有100人选择了联合学位的项目。但由于这种联合学位有助于培养出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有些顶级商学院还是在着力推动联合学位。比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就非常鼓励学习者进行联合学位项目的学习。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院长塞隆乐(Saloner)先生在接受本项目团队的访谈中表示:“我们相信能够解决世界性难题的将是那些理解多个学科的人才。在MBA教育上加入环境学、教育学、工程学或医学的专业知识,能够使我们的学生在世界的舞台上做出更多积极的改变。”目前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已经有20%左右的MBA学生兼修两个专业的联合学位项目。

这种在MBA培养过程中进行学科融合的理念、以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已有不同学科资源为依托设置跨学科联合培养的实践,非常值得我国MBA教育在创新培养模式的尝试中借鉴与参考。

三、全球化的MBA学习体验

在21世纪初,有大量国外研究者就已经将MBA人才培养的全球化视野视为各类MBA项目战略调整的焦点与必争之地[9]。最新的一项研究进一步指出了全球化战略对MBA项目的重要性,这项研究在梳理了世界范围内重塑商业教育总趋势的基础上,指出目前MBA教育已经代表了一种规模可观的全球产业,MBA的课程设计需要提升学生的全球化意识,以使学生在全球竞争中更具备竞争力[10]。在实践领域,纵观欧美一流商学院MBA教育的现状,全球化意识的培养也已然完全融入到了他们整个MBA教育的学习环境与过程中。

首先,在学生构成方面,招收较高比例的留学生,让在校生在校园内就有机会获得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化合作学习的体验。比如,哈佛商学院最新录取结果显示,2015年入学的学生中34%为国际学生。而法国高等巴黎商学院(HEC)MBA项目中留学生的比例更是高达85%,生源遍布全球。另外一个有全球化特色的案例是美国的沃顿商学院,他们同样在积极执行招生的全球化战略,虽然其MBA学生中只有三分之一比例为留学生,但其生源国却是极其多样化,遍布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次,加强与跨国的多方面合作,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体验全球化的机会。欧美知名商学院往往有着遍布全球的合作院校网络,这样他们的学习者就能够结合自己未来的发展需要或个人兴趣,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交换学习的项目,提高自己的全球视野。比如沃顿商学院与15个国家的17所学校的商学院有着合作关系,学习者可以申请在学习期间出国交换1学期;法国高等巴黎商学院的海外合作院校多达40所,还与12所海外商学院开设联合培养的双MBA学位项目。

目前,欧美商学院往世界各国(包括新兴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机构互派留学生的合作形式已十分普遍,而且最近尤其关注与非发达国家的合作,以提高学习者获得非发达国家的国际体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将全球化的元素与意识植入具体的培养环节,这种方式目前为欧美各大顶尖商学院所青睐。比如,哈佛大学商学院继案例法(case method)后推出了FIELD项目(Field Immersion Experiences for Leadership Development,FIELD),在FIELD项目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要求学生团队投身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为位于海外的合作方开发一个新的产品或服务概念。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把“国际体验”(Global Experience)作为MBA培养过程中的必修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国际体验环节,了解全球化管理的复杂性。他们提供了GMIX(Global Management Immersion Experience)项目,让学生在国外至少工作4周时间以体验全球管理;学生还可以选择参加全球学习之旅项目(Global Study Trips),组成30人的团队到某个海外国家,接触世界领袖人物,了解当地实际,培养接地气的国际商业视角。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则把全球视角(Global Perspective)作为其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让学生们在全球环境下进行学习实践,他们有全球创业实验室(Global Entrepreneurship Lab,G-Lab)、中国实验室(China Lab,C-Lab)、印度实验室(India Lab,I-Lab)等多个实践学习项目,有65%的MBA学生通过帮助海外机构组建公司或开创业务而获得了学分,范围涉及25个国家和地区。

国外商学院对全球化意识的重视源于他们在国际商业舞台上的角色以及开拓海外市场的原始动力。对我国的MBA教育而言,国外商学院这种通过改革培养过程、设计培养环节的方法、塑造学生意识与价值观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

四、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培养过程

伴随着MBA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需求方对供给方提出的要求也更丰富多样;因此,更灵活、更具机动性的个性化培养以及网络教学模式被认为是MBA教育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突破口[11]。培养过程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体现在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内容的自主选择与学制的弹性空间上。

首先,在学制和入学方面,学习者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美国的MBA项目通常是2年制,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院长塞隆乐(Saloner)先生在接受本项目团队的访谈时说:“(2年制)这样的设计主要考虑的是课程与实践同等重要,既需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知识,又需要有至少一个暑假的时间让学生们去体验实际、学以致用。”但为了应对“培养过程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潮流,满足学习者对学习时间成本越来越看重的需求,美国的一些商学院也开始实施多元化的学制,比如德州农工大学的梅斯(Mays)商学院,其有些MBA项目的学制就设计为较短的16个月制。

而欧洲普遍推行的是1年制MBA项目,并且还会存在1月和9月两个入学时间。对此,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副院长泽姆斯基(Zemsky)先生在接受本项目的访谈时解释说:“对于大部分的欧洲人来说都更倾向于快速地完成学业,而INSEAD在50多年前作为本地区首个MBA项目,为了方便将项目推广而选择了较短的1年制形式。设置两个不同的入学时间供学生们自主选择则是20世纪80年代扩大规模的需要,1月作为新一年的开始、9月是传统学校一学年的开始,这样的安排使得学校里能够有两届同学同时在校,弥补了1年制所存在的一大不足——没有机会与不同年级的学生交流。”

其次,多样化与个性化还体现在课堂的教学法上。虽然美国的MBA教育普遍都很强调“做中学”(Learning in practice)的教育哲学,但不同学校主推的教学法却各具特色。比如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努力把案例法继续做得精益求精,沃顿商学院主推他们的团队学习法(Learning Team)以重点培养学生的领导力,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商学院开设一系列的学习实验以实现他们“实践学习”(Action Learning)的理念等等。

而欧洲的商学院则在教学法的问题上赋予教师更多的自由,让教师自主决定使用自己所擅长的教学法。比如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副院长泽姆斯基(Zemsky)先生在接受本项目团队的访谈中提到:“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在MBA的教育中鼓励一切可行的多样化,包括让教员根据自己的课程内容决定最好的教学法,这使得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成为了各种不同优秀教学法的汇集之处,讲座、案例讨论、不同风格的计算机模拟与现实场景模拟等等。”

五、对中国MBA项目发展的启示

虽然欧美的MBA教育在学制长度的设定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也即欧洲高校的MBA项目学制相对较短,但是美国高校的学制相对较长;但是通过调研欧美知名商学院MBA项目的最新动态可以发现,近几年欧美的知名高校在MBA培养模式的创新上却有着一系列相似的、新的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包括跨学科的学位项目上有了新的发展,全球化意识的培养已经融入了学生的整个学习体验,并在培养过程的设计上多角度、多层次地体现多样化与个性化。结合我国MBA教育发展的现阶段情况,本研究认为欧美MBA培养模式发展的趋势对我国MBA教育来说有以下启示。

1. 把握MBA教育发展的多学科融合趋势,做好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对于国际上联合学位培养的趋势,我们了解了国内一些机构和相关人士的看法。其中,有业界人士对这一新鲜事物表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现任新华都商学院MBA中心主任汪晓霞老师(曾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MBA副主任)在接受本项目团队的访谈中表示:虽然目前我国的MBA教育项目,在培养的过程中加入跨学科的内容并不难,事实上很多学校也已经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但全面实施MBA跨学科的培养“学位化”、“项目化”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制約因素。首先,对学员而言,两个学位意味着付出更高的时间与金钱成本。其次,MBA招生与合作专业的招生需要同时进行,申请者需要同时通过两个专业的选拔考试,对学习者而言难度很大,这就决定了这种联合学位项目的实际需求量很小。最后,在大学内部的院系间的合作也存在着诸如学费分配、学分认证、毕业论文管理等很多操作性的问题。这就决定了目前联合学位培养在我国更多是一种概念,需求还很小众。

虽然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招生与培养制度会限制MBA联合学位培养项目的进展,但是未来全球产业经济发展、社会各领域发展所需要的管理者既需要有专门的专业管理知识,又需要有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集深与博于一身,才能有效解决产业快速变革的大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因此联合学位的培养模式必须有所突破。

令人欣喜的是,实际上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些培养机构在参考国际经验、立足本土需求的基础上,在跨学科联合培养方面开始了积极的探索。比如,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MBA+X项目就在克服种种制度性的障碍后,于2013年正式开始向外界招生,首批合作的院系包括清华大学的工程物理系、美术学院和医学院;2015年秋季入学的MBA+X项目招生范围已覆盖了经管学院外的10个院系、12个专业。虽然面临各种制度性的障碍与各方面的困难,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郦金梁老师依然对联合学位培养项目持相当积极的态度。他在接受本项目团队的访谈时提出:“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是(MBA发展的)一种趋势……在现代社会中,单方面的知识难以支撑起一个完整的职业体系,对管理学的需求是各个专业领域都存在的,融合不同的学科与专业,是MBA教育的使命之一。”

因此对我国MBA教育而言,要在培养模式的设计上充分考虑这一新时代提出的人才需求,为学生提供发展为高层次、复合型专业管理者的可能性。具体从招生制度改革而言,入学考试的时间安排可以更加灵活,减轻申请者同时报考两个专业存在的备考压力,并促成院校内部院系合作甚至不同院校不同专业间合作机制的建立,为学习者打造跨学科的无缝链接,为社会培养出具备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管理人才。从经费层面,应该尽快根据联合学位培养的特点,从学校的院系拨款和学习者的学费收缴两个角度,设计出合理的成本分担与利益分配机制,让院系有动力进行合作。一旦院系之间的合作利益能够得到保证,联合学位培养可望在国内的很多高校得到广泛推广。

2. 努力实现从“欧美化”向“全球化”的转变,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重新自我定位。目前,中国知名的MBA培养单位与国际知名商学院类似,也非常注重国际合作,与世界很多顶尖商学院都有着稳定的合作关系。但由于我国的MBA教育是一件舶来品,从无到有的二十多年来,几乎是言必谈“国际化”,实质却是“欧美化”。引入欧美的教材、送本土的老师到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将学习者送往欧美知名MBA培养机构进行交流等等,其实质都是单方向地向欧美学习。当然,这种“欧美化”是我国发展MBA教育必经的阶段。

然而现在中国的贸易遍布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如果中国的MBA教育仅仅只有欧美视野,而缺乏全球视野,显然与中国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称。遗憾的是,现在我国MBA项目的国际合作仍然大多局限于欧美等国,而较少涉及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目前,我国MBA教育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前的“欧美化”迫切需要向“全球化”转向,在MBA的培养各个环节,应该加入更多新兴发展中国家、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元素。

具体而言,国内MBA的教材应该有更多新兴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案例与材料,让国内MBA的学习者有机会到全球范围而不仅仅是欧美国家进行实践体验,从而培养出能够在全球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开展工作的管理人才,促使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更大更强的位置。

总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MBA教育已经成为世界MBA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离成为世界一流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的MBA教育,依然有必要向欧美顶级MBA培养机构学习,并借助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舞台,进行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未来的发展提供多领域、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本文要感谢郦金梁博士、汪晓霞博士各方面的帮助与建议。当然文责作者自负。)

参考文献

[1] Mangum S L,Wruck K H.Rethinking the MBA:Business Education at a Crossroads(review)[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11,82(5):661-664.

[2] Slater,D.J.,& Dixon-Fowler,H.R.2010.The future of the planet in the hands of MBAs:An examination of CEO MBA education an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Academy oi?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9:429-441

[3] Rubin R,Dierdorff E.Building a Better MBA:From a Decade of Critique Toward a Decennium of Cre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2013:amle.2012.0217.

[4] 刘中艳,曾令斌.我国MBA培养模式的发展瓶颈分析及创新路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05):12-15.

[5] 庄晖,高松,叶青.以行动学习为核心的“三位一体”MBA培养模式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上海管理科学,2012(05):110-113.

[6] 于红,范英杰.基于领导者能力素质结构MBA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1):190-191.

[7] 易罗婕,谢凤华.中外MBA教育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04):122-127.

[8] Kindt J W.Analysis of Legal Education and Business Educa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a JD/MBA Program,An[J].J.Legal Educ.,1981,31:512.

[9] Friga P N,Bettis R A,Sullivan R S.Changes in graduate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new business school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2003,2(3):233-249.

[10] Jain S.C.,Stopford J.Revamping MBA programs for global competitiveness[J].Business Horizons,2011,54:345-353.

[11] Arbaugh J B.Is there an optimal design for on-line MBA cours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2005(2):135-149.

[12] 哈佛大学商学院.哈佛大学商学院MBA项目介绍.[EB/OL].[2014-07-25].http://www.hbs.edu/mba/.

[13]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MBA项目介绍[EB/OL].[2014-07-25].http://www.wharton.upenn.edu/mba/.

[14]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MBA项目介绍[EB/OL].[2014-07-25].http://www.gsb.stanford.edu/programs/mba.

[15] 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HEC)MBA项目介绍[EB/OL].[2014-07-25].http://www.mba.hec.edu.

[16] MIT斯隆商学院.MIT斯隆商学院MBA项目介绍.[EB/OL].[2014-07-25].http://mitsloan.mit.edu/mba/.

[17] 德州农机大学梅斯商学院.德州农机大学梅斯商学院MBA项目介绍[EB/OL].[2014-07-25].http://ftmba.tamu.edu.

[18]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MBA项目介绍[EB/OL].[2014-07-25].http://mba.insead.edu.

[19] 清華大学新闻网.清华大学MBA+X双学位落地 四院系签订合作协议[EB/OL].[2013-01-4].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5/2013/20130104175710085323303/20130104175710085323303_.html.

[20] 中国教育在线.清华大学MBA2015年入学招生政策[EB/OL].[2014-06-09].http://zaizhi.eol.cn/mba_zsjz_6397/20140609/t20140609_1129005.shtml.

[21]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清华MBA C-SPOCs课程亮相2014级MBA新生见面会[EB/OL].[2014-03-31].http://www.sem.tsinghua.edu.cn/portalweb/sem?__c=fa1&u=xyywcn/64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