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财富尺度论”的高等教育意蕴

2015-10-21 19:35李英
大学教育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高等教育

摘要: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他将财富尺度分阶段界定为劳动时间、科学技术和自由时间,并认为“创造财富的能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将人类对于财富观念的认识从“以物为本”引入了“以人为本”的新阶段,前所未有深刻地揭示了财富创造与自由时间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关于“财富尺度”的论述对于指导高校开展闲暇教育、关注教师发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以及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财富尺度;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3-0101-05

收稿日期:2015-03-19

作者简介:李英(1973-),女,湖南衡山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财富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而它不仅仅只是物质财富,更包涵科技发展水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水平。国家的命运与高等教育息息相关,马克思关于财富尺度的论述对于指导高校关注教师发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开展闲暇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以及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财富尺度论”

财富,《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具有价值的东西”[1]。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序论中提出,财富泛指“一切生活必须品和便利品”[2]。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所指的财富“是能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欲望的东西。但并不是一切人们要得到的东西都可算作财富”[3]。前人关于财富的研究均从物的角度出发,以物为主体,马克思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超越了对财富的狭隘和庸俗定义,天才地创造了“以人为主体”来衡量财富的理论。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三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衡量财富的尺度都不相同,并将财富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联系,“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4](P219)。

马克思提出,财富的衡量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可分为三个尺度。在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第一个阶段,人需要并依赖物质财富,创造财富需要相对更多的劳动时间,增加财富也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时间,因而劳动时间成为财富的尺度。“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这表明财富本身是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的,而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立并且是由于这种对立而存在的,或者说,个人的全部时间都成为劳动时间,从而使个人降到仅仅是工人的地位,使他从属于劳动”[5](P104)。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进入第二个历史阶段,科学技术的介入使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创造等量财富所需劳动时间减少,劳动时间缩短,自由时间增多,人的需要向更多方面发展,科学技术由此成为衡量财富的尺度。“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而这种作用物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而是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6]。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剥削制度被消灭、劳动生产率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时间的减少使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最重要的需求。马克思指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7]。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亦即闲暇时间具有使用价值,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财富,也正是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于是,自由时间即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成为财富尺度。“在未来社会里,一方面,社会的个人的需要将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5](P104)。

二、马克思“财富尺度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财富尺度是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古希腊智者学派开创者普罗泰戈拉在公元前5世纪便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8],马克思关于“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逻辑起点便在于此。在生产力落后、社会经济不够发达的历史阶段,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然的依赖。在马克思之前,中国主要信奉重义轻利的儒家学派财富观,西方则先后出现了古希腊的有用财富观、重商主义的金银财富观、重农学派的农业纯产品财富观、古典经济学的劳动财富观等物质财富观和“以个人主观欲望及其满足”为尺度来衡量财富的边际主义、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观财富观等,但这些财富观都是片面和不完善的。马克思将财富尺度分阶段界定为劳动时间、科学技术和自由时间的观点,认为“创造财富的能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将人类对于财富观念的认识引入了以人为本的新阶段,前所未有地深刻揭示了财富创造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他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从资本的角度出发,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运用尺度为工具,毫不留情地揭露资产阶级财富的来源,深刻体现了他对無产阶级的人文关怀。马克思财富尺度论不仅进一步阐释了劳动价值论,指出了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更创造性地将财富与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相联系,将财富主体由“物”过渡到“人”,对于促进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的高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认为,“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9]。财富的主体和本质是人,“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10](P198)。“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11]。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指“闲暇时间”[4](P225),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4](P221),是人“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4](P226),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4](P225)。因为有了闲暇时间,人们才有可能按照个人意愿进行学习、接受教育、开展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进行各种社会交往以及更好地休息。这些劳动生产以外的活动,使人获得体力和智力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人们不断创造财富的过程,亦是其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将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个人发达的生产力即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便是人类社会的财富。自由时间成为财富的尺度和表现形式,是“以物为本”的财富观的终结,“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12],“创造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财富整个发展的基础”[10](P376),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既是创造财富的手段,同时又是创造财富的目的。抛开旧有的财富尺度,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在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9]。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人的实践本质力量得以发挥,本身即是一种财富。马克思说:“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13],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更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世界,同样地也更新他们自身”[4](P226)。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财富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即创造性劳动的集合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可以改变人类社会的整体面貌,这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财富。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人本身的创造性也得以充分发挥,而人类创造性的发挥本身便是财富,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体现。

三、马克思“财富尺度论”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意义

当今社会,物质财富的充裕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代,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同的财富观形成截然不同的对待财富的观念和态度,产生截然不同的追求财富的方式和手段。在马克思财富观念的基础上,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构建和树立科学、正确、与时俱进的财富观,对于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创造条件满足教师发展需要

高校应当尽其所能地创造条件满足高校教师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都是重要的主体,高校教师的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决定了高校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财富,教师的发展决定着高校自身的发展,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便是满足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首先应当关注教师师德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体现出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体现着高校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决定着高校的人文风格和精神面貌。高校应加强师德教育,培养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责任感;其次,应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高校应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优越的学术研究资源,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保证高校教师能充分接触到国际国内专业研究领域最前沿,拓展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专业知识系统完善的专家型教师;第三,应关注教师全面发展。高校教师的全面自由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闲暇出思想,为教师提供充裕的闲暇时间,制定学术假期计划,建立教师活动室,组织开展各项文娱活动,提供外出交流学习机会,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都是为高校教师追求自身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促进高校教师全面发展之举。

2. 充分重视学生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历史悠久。《学记》中“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居必有居学”的论述,明确指出闲暇之时也需有所学。斯宾塞指出:“改变了某个民族的闲暇品性就可以改变这个民族的整个个性和这个民族的效率。因此,闲暇教育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不是一个附帶的任务”[14]。早在1974年,美国便成立了第一届全国闲暇教育委员会,向全国发行闲暇教育资料;1984年9月,该组织在法国巴黎的一次有关闲暇问题研究的世界性大会,标志着闲暇教育已成为全球性的教育领域内的全新课题[15]。

而闲暇教育在中国高校至今未引起充分重视。首先,学校从主观上不够重视。目前高校教育重心集中在课程教育上,为提高就业率,多要求学生闲暇时间为获取各种证书学习,这种闲暇教育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次,高校学生对闲暇教育缺少充分的认识,闲暇生活存在盲目性。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闲暇时间经常从事增进知识的活动占34.6%,从事发展能力的活动占38.9%,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占57.4%,还有近25%的大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度过闲暇时间,靠睡觉、闲逛来消磨时光[16]。这些数据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闲暇生活处于消极状态,层次不高,时间浪费现象严重。高校应充分重视学生的闲暇教育,将学生的闲暇时间积极有效地利用起来,成为课程教育之外的有益补充,更好地开展隐性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高校应该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闲暇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闲暇时间,使他们树立正面积极的闲暇教育意识,不虚度光阴浪费生命。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开发潜力的讲座、课外读书等研究活动、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活动、多种多样的文娱活动、加强社会联系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让高校学生的闲暇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其次,高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开展闲暇教育。广泛地开展闲暇教育,学生社团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高校学生基本已经成年,他们拥有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体力,学生社团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灵活性强,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社团参加活动,能充分合理地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充实地度过闲暇时间。

3.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劳动创造了人类,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也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手段。马克思认为,财富“是因稀缺而需要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对人类有用的产品”[17]。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也是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唯一方式。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创造财富”的思想得到了马克思的高度评价:“认出财富的普遍本质,并因此把具有完全绝对性即抽象性的劳动提高为原则,是一个必要的进步”[9]。劳动不仅创造财富,也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唯一方式。

在物质财富相对丰裕的今天,许多高校学生对于劳动的概念变得模糊,不明白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轻视劳动、奢侈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高校首先应当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财富意识,懂得通过自身的劳动去创造财富,同时获得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将财富观、劳动价值观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范围,充分利用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利用自身的劳动获取劳动成果,取得自身的发展进步;其次,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和支配财富,不鄙视财富也不仰视财富,不仇富也不羡富,懂得节俭和珍惜。个人财富不仅仅包括金钱、不动产等有形资产,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也属于个人财富,通过合理运用,都可以产生价值。高校应教育学生懂得充分运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特长,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和价值。

猜你喜欢
马克思高等教育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