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阳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与教师息息相关,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都会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其中教师知识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本文分析美术新课程改革对美术教师知识结构提出的挑战。
关键词:新课改;美术教师;知识结构
美术新课程改革对美术教师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育的角度认识美术课程,即美术教育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专业美术教育,而是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国民教育。美术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且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义务课标》提出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①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②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③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④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根据这些规定,结合美术教育教学的实际,现代美术教师必须具备崭新的教育观念和美术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课程内容的拓展要求美术教师革新其专业知识
新课程改革后课程内容的拓展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和课程内容范围的扩大化。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针对美术学科的特点对美术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把“课业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在内容标准的描述上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导向性。
(一)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造型·表现”领域是美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它几乎覆盖了与视觉造型有关的所有美术活动,如所有的绘画种类、雕塑形式、工艺中的部分手工活动、民间美术中的劳作活动等。“设计·应用”领域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功能性特点。该学习领域由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两部分组成。“欣赏·评述”领域涵盖了包括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整个视觉世界。该领域突出体现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设置这一领域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综合·探索”领域旨在从跨学科的角度,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之处,并更有效地运用各种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范围的扩大化
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向美术创作、美术批评以及美术教育中的渗透,美术教育领域也开始受到其深刻的影响。首先,表现为美术知识等级的淡化。任何艺术形式都可以表达高雅的东西,也可以表达低俗的东西,所以,雅俗只是艺术家个人思想和情趣的品味问题。因此,美术教育者应该改变以往的等级观,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由地对知识加以选择,以多元的眼光收集、整理广泛的艺术资源,尽量提供丰富多样的美术形式,使学生在体验多样文化情趣的同时建立其多元的美术文化观念。其次,美术教育中的泛视觉化倾向。信息时代,随着影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图像传播信息,“视觉文化”这一后现代概念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我们的社会充斥着视觉文化,视觉文化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并深刻影响了生活,那么,基于视觉文化的美术教育应该是一种生活取向的美术教育。最后,正确认识文化的多元性。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美术教师革新其教育知识
(一)从传授者到引导者
在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学生过于依靠课堂、依靠教师、依靠教科书的单一学习模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载体,其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变化。教师的职责更多地体现在“授人以渔”上,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即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并能进行灵活的知识迁移。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职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研究和了解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再次要鼓励学生尝试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改变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状况,指导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从课程的执行者到课程的开发者
为适应美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由原来课程的消极接受者、执行者转变成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设计者。首先,教师要对国家的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即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情况,对课程內容进行调整,使之更适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将课程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教师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按照社会、学生及学科的实际需要,认真设计开发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灵活多样的本土化、乡土化和校本化的课程。再次,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新课改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美术课求异性和多样性的学科特征决定美术课的测量标准是全能的、可塑性的、发展的、个性的,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境出发,善于有针对性地随机应变,切忌按教案的设计刻板地进行教学,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最优教学,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从课程教学的实践者到课程教学的行动研究者
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立足点应放在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上。行动研究是教师从传统的依靠经验的“工匠式”教师向具有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科研型”教师转变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首先,教师通过参加行动研究,能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其次,成为行动研究者有助于教师了解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进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再次,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可以不断加深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理解,进而改进教学实践,在研究中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论,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够使教师在实践中通过将行动与研究相结合,运用教育理论和教育机智解决在特定教育情境中的问题,使教师能够发展和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邓亮生.提高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潮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的实践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06)
[2]孟祥芬.新课程背景下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国画课程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