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始于民间、诉求民声的民间文学故事,虽无小说的文学优势,但基于其丰厚的创作沃土,尤其是故事内容多以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反压迫的社会矛盾为背景,故而在寄望转运于苍天庇佑的贫苦百姓眼里,与其说民间故事是消愁解闷的故事,不如说是百姓心声的诉求与向往。马良即是这一向往的口传实无的传说人物。
[关键词]民间故事;神笔马良;创作沃土;课堂导读
民间文学事故,自诞生之日起便以其特有的故事性、感染性及传播性,深得百姓的喜爱,并渐次引起文学爱好者和地域史学者的关注,其中许多精典故事被拍成影视作品。现以小学三年级《神笔马良》为例,仅就民间故事的创作沃土与课堂导读浅议如下。
一、民间故事的丰厚创作沃土
1.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矛盾
任何文学艺术分支,皆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与规律,民间故事的创作沃土,也有其独特的历史阶段性。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制度下,源于尖锐的社会矛盾和贫富悬殊的巨大反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使许多不甘、不忍于此的文人墨客,在无力正面诉求民众之苦的良心纠结下,遂以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矛盾为创作背景,将目之所及的典型故事,述于笔下或口述于街巷、乡野,遂口口相传、不断演绎。
2.压迫与反压迫的阶段斗争
解放前,基于自身的阶段利益,地主和资本家不可能放弃对穷人的压迫,在一切皆以利益为驱动的盘剥理念下,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穷苦大众,要想翻身几无可能,现实政治制度与体制,也不容许这些穷人翻身。因此,世代租种地主的土地不说,还要受地主变本加利的压迫,有的地主借机穷人不会算数,索性说多少就多少……缘于,压迫越深、反抗越重的民间文学故事,在百姓的推崇下得以留传,且愈传愈神化。
3.穷人转运的寄希望于苍天
农民的短视与诸多无奈,也客观上成全了地主的盘剥与压迫,直至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将地主独占的土地全部分归农民耕种(土地革命),才结束了地主对农民的盘剥史,使翻身后的穷苦大众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在这一波澜壮阔历史进程中,许多作家深入乡村,采写挖掘了可堪存史的大批民间文学故事。这些故事,虽有其斗争的一面,也不乏祖辈寄转运于上苍的思想愚昧。
4.民间故事的家族代际传承
民间故事,大都取材身边的村村屯屯,讲述者或有说书讲古的家族传统,即便没有说书的,阅历丰富的长辈,也大都善长讲故事。以本人所在的关东移民屯为例,凡70岁以上的长者,都有一肚子的关东故事,如采参、挖棒槌、伐木、鬼狐等老故事。可惜,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这些传统民间故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许多年青人即便处身东北乡间,也只能从旧书里查找早年的关东故事,故事传承人也几近断代。
二、民间故事的当下课堂导读
1.嫉恶如仇的“神笔天助”
同那个时代所有穷人家的孩子一样,在教育资源与穷人无搭的彼时,穷娃子马良从立志学画画,到索笔遭遇大官和画师的讥讽,直至气呼呼地说:“我偏不信,穷娃子就不能学画画?”如此挫折下,嫉恶如仇的马良由此发誓,并开始了艰辛的自学成才之路。作为民间文学故事,马良学画画始于对文中那位大官和画师的憎恶,也奇思于神笔天助及随后的一系列“智斗”。其实,以马良之善,即便得此神笔,也未毕有报仇之念,但为惩戒大官的贪念,不得不信手画风,使之葬身海底。
2.善良与奸恶的人物反差
以出身低微、贫穷的放牛娃为取材对象的民间故事,其共性创作思路在于——贫穷、善良的放牛娃,基于某一事件的意外收获,使其命运出现了新转机,而决定这一关键性转机的前提,又是作者深为同情、怜悯的穷苦百姓。于是,在善良与奸恶的较比思维下,通过细节的铺垫与反衬,进而达到善者人人赞誉、恶者人人诛之的故事效果。
3.一波三折的“斗智故事”
民间故事里的穷人与富人斗智,虽最终以穷人的险胜而告结,但基于故事的耐听性,此类故事大多都有一个精彩离奇、险象环生的曲折过程,亦即民间故事特有的“一波三折”叙述法。诚如《水浒》里的武松打虎故事,即便武松的武艺天下无敌,讲述时也不宜与虎第一个照面就一拳把虎打死,而应以反衬手法,现足虎威、虎胆、虎技,再尽展武松之能方成名篇。马良与大官之间的斗智,也莫不如此,在大官的连环毒计均被马良巧破后,代表穷人意志的马良,终以手中神笔使之毙命。
4.天道酬勤的“成才古训”
成才的真谛何在?是靠人的不懈努力,亦或有神灵的庇佑与暗助?对此,不妨看一下老子是怎么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客观讲,老子所处的时代,人们还是普遍相信有神灵存在的,但在成才的要因上,老子的观点则在于“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持之以恒,亦即寻常意义上的天道酬勤。以马良的勤奋与悟性,即便没有神佑,迟早也会成为画家的,而神灵的暗助与庇佑,不过是融入了穷苦民众对贪官污吏的憎恨罢了,绝非成才之本。
5.恶有恶报的“苍天有眼”
自古以来,民间便有这样一则因果报应之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此话虽有其迷信的一面,但就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言,仍不失其共性与规律,尽管这当中也不乏诸多例外。诚然,作为传承久远、查无斯人的一则民间故事,《神笔马良》所处的生活沃土,框定了彼时的穷苦大众,也只能以恶有恶报的或存天则,让大官和画师等恶人惩于“蒼天有眼”。
三、结语
旨在抑恶扬善、褒穷贬富的民间文学故事,是封建社会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反压迫历史背景下的民声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个中的许多观点、看法,应予辩证分析与扬弃,即不可拘泥于古,亦不应皆予否定。
参考文献:
[1]王光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
[2]刘丽娜.儿童文学特点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
[3]杨凌雪.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4.
作者简历:刘爱莲(1968—),女,永吉县人,大专学历,专业: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