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审美中的主客体动态结构的双向互动

2015-10-21 19:55张盛媛
新课程·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交融互动

张盛媛

摘 要:主要论述了声乐演唱审美中主客体动态结构之间的双向互动,一方面声乐演唱审美中客体对于主体有一个客观性的规范,需要演唱者能正确地解读音乐作品中各种音乐以及非音乐要素,并能把握作品的整体风格;另一方面在演唱过程中主体的心理活动以及经验等作用于客体之上对其进行审美的再度创作。但是声乐演唱审美从根本上看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交融,即在遵循客体原本之上的二度创作。

关键词:声乐演唱审美;主客体动态结构;互动;交融

审美是人类的一种思想意识,人天生就对美好的事物喜而爱之,对丑陋的事物逃之以避。对音乐更是如此,从古至今音乐一直活跃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回望古代,历代的统治者们除了将音乐作为统治的工具外,很多都贪于享乐,以至使其成为灭亡的原因;音乐更是渗入百姓的心理生活与日常生活,帮助他们抒发着情感,缓解着劳动疲劳;当今社会音乐同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音乐一直是人们精神上的追求。那么,这种美感就是人与音乐相互作用的结果,即音乐审美。因此,音乐审美从根源上说就是音乐客体的物理结构与主体自身的生理结构、心理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之间相互交融的运动,高层次、高水准的音乐审美的完成,需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二者相互作用、协调的结果。

声乐演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歌唱者与作品的创作都是人,但是与其说是二者审美情感上的碰撞,不如直接看成是演唱者与演唱作品的相互沟通、相互融合,因为创作者的创作情感是通过谱面传达给歌者的。由此可见,声乐演唱审美是歌唱者心理、生理与歌唱作品的协调运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客体对于主体的规范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就是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音符就是一种符号语言,作曲家们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书写着自己的情感,代表着作曲家的审美取向与审美情趣。作为一个优秀的歌者首先就要能够对作品进行正确的解读,读懂作曲家的情感和用意。一方面是对基本音乐要素的解读,即能准确地读谱。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忽视音乐符号以及情感提示语言,比如强弱记号、连音记号等等。作者在此地运用一定的符号肯定有其特殊意义,在没有完全地理解作品时,不要随意地加入自己的情感与理解,否则加入不当则会篡改作者的意图。其次是对作品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创作时间等方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理解歌词的意思,从而体会创作者的感情基调与情感变化,走进创作者的情感世界,这一层面也最好先不要加入自己的感受,而是要遵守原作的创作思维与情感。例如,歌曲《我住长江头》如果单从谱面上分析,是一首抒情歌,歌词是北宋诗人李之仪的名作《卜算子》,这首作品看似是表达古人坚贞的爱情故事。但是如果我们对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时就可以发现,此首歌是作者在参加第一次大革命,经历了残酷的北伐战争,失去了从前并肩战斗的战友后所作,从而借以对坚贞爱情的寓意表达对战死战友的深切怀念之情。整首歌曲曲意连绵不断,抒发着作者对于战友的不断思念。从旋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体旋律走向比较稳定,以极进为主,几乎没有旋律大跳,犹如滚滚的江水推涌向前,作者对战死战友的怀念之情也随着这滚滚向前的江水被送到远方,送到战友身边。因此,在歌唱时应为轻而深沉地述说着情感,特别要注意的是“共饮长江水”最后落音是小字二组的高音a上,看上去是将曲意推到高潮,但却运用了弱音记号,这是为了统一全曲的感情基调,表达一种深沉的思念之情,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演唱难度。

二、主体对于客体的审美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就是主体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过联想想象、感悟和升华对客体进行丰富与补充。歌唱本身是一个美的过程,歌唱者作为一个审美者,在演唱时进行着一个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即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过联想与想象,展现出音乐所描绘的画卷,画卷中描述的事物、情境与歌唱者所要表现出作品的内容是相似的,但是歌唱者在二度创作中也可能会体会到作品之外的东西,从而使得作品在歌唱者的再次阐释中得以多方面的升华。在这样一个主观的心理活动中,想象在声乐演唱审美二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引领着情感。歌唱者初次接触作品时,对其有了基本的感知,这就是想象的基础,随着音乐的开始,一段动听的前奏旋律与之前对作品的感知交织在一起,想象就在这个基础上被展开了,在歌唱进行中,歌唱者继续被自己描述的画面所吸引,伴奏与自己的声音和画面融合在一起,再次触动了歌唱者的内心,达到歌唱情感的顶峰。当然,一个歌唱者完美的再创作也与歌唱者自身演唱技术与歌唱器官之间的协调是密不可分的。歌唱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拥有成熟的歌唱功底,不仅可以使歌唱更加自由灵活,任凭自己调整,而且能集中更多的精力去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歌唱中的意境。与此同时,同一首歌不同人所阐释的内容不一样,给听众的感受也不一样,能在歌唱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这与歌唱者年龄、生活环境、实践经验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这些因素与创作者的感受越接近,可能阐释的效果就会越好。例如,《牧歌》流行于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歌曲旋律由一段马头琴前奏展开,悠扬的马头琴声,将歌者带进了一片无垠的大草原,蓝蓝的天空上悬挂着朵朵白云,在白云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像这种比较富有民族色彩的民歌,可能只有亲身体验过草原美貌的歌者,才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的草原画卷,从而才能感染观众。这就与歌者的实践经验有关了。

三、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融合

任何一个音乐作品的阐释都不是单向进行的,是演唱者与作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单按着乐谱歌唱,声乐演唱就显得死板、不灵活;按着自己意愿演唱就显得空洞、无根据,并且也脱离了曲谱本身的含义。声乐演唱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相互协调,声乐演唱审美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心理过程。首先要建立在对于作品审美的基础上,通过认知音乐符号,读懂音乐语言,从而形成对于作品的基本感知,这种感知的形成不是简单读懂乐谱,而是要根据作曲家、创作时间、创作背景等方面综合起来,从而感知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歌唱者审美的二度创作有据可依,而不至于使演唱者后续的想象漫无边际,很多音乐家将其称为案头工作。在此前提下,歌唱者依据自身审美经验,在音乐的带领下进入作品本身,完成声乐演唱中对声乐作品的审美过程,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想象,歌唱者利用之前的感知与音乐交织在一起,通过联想,绘制出歌声所描绘的画卷,同时歌唱者也被这幅画卷所吸引,不禁发自内心地感叹其中的美丽。这种在歌唱的过程中完成的审美体验,即为审美的二度创作。举个例子分析:《老鼠嫁女》是作曲家王志信以民间传说故事“老鼠嫁女”为题材创作的一首民族声乐作品。作品主要描述了老鼠嫁女热闹、欢腾的场面。全曲的总感情基调是幽默、诙谐的,有三次情感上的转折。歌者可以将整个音乐分成五部分展开想象,第一部分伴随着热闹的乐曲,歌者眼前呈现出一片老鼠嫁女热闹的情景,所有的老鼠都为此欢天喜地、蹦蹦跳跳;之后随着起伏的音乐,出嫁的老鼠被花轿抬出来,老鼠因为出嫁会离开妈妈,于是引起伤心,由此转到下一个阶段描述老鼠女儿离别妈妈的伤心之情;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诉出嫁老鼠,为她找到了一位如意郎君,让其放心;接着音乐又转回第一部分欢快的音乐,最终欢天喜地地结束。整个作品情感转变比较多,人物角色转换也比较大,有旁观者、出嫁老鼠、老鼠妈妈,因此需要歌者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很快地进行角色的调整。歌曲所表现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歌唱者应该可以很好地感知。在歌唱想象的过程中对作品进行审美二度创作,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不同的角色,审视其中情感表达的奥妙。声乐演唱的审美就是歌唱者与作品的感情交流,歌唱者作为一个特殊的审美者、特殊的聆听者,经历着与众不同的审美过程与审美体验。一切都在歌曲的进行中得以美的升华,歌者在为他人描述美丽画面的同时,也感染着自己,使自己陶醉在歌声中,在歌唱中进行着审美体验。

总之,声乐演唱审美是一个主客体动态结构双向互动协调的过程。完美的演唱首先要打動自己,才能激起听众的共鸣。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音乐心理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周世斌.音乐欣赏[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吕琳.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J].乐府新声,2008(3).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交融互动
穿越时空的文化交融——浅析小说《春香》的主仆关系
真美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集聚思想碰撞推进文化交融与发展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用互动方式打通两个舆论场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