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与哈佛大学签订了金额为1500万美元(约9300万元人民币)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不久后,拥有香港上市公司恒隆集团和恒隆地产的陈启宗、陈乐宗兄弟,通过家族基金“晨兴基金会”,向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捐赠3.5亿美元,创下哈佛378年校史上金额最大的单笔捐款。大约在四年前,中国毕业生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
华人富商接连向海外高校捐出巨款引发热议。不少人提出疑问,国内致富的商人为何助学国外而不选择中国高校?潘石屹在其认证微博上简单回应,这次助学金只帮助在这些学校的中国贫困家庭的同学们。
胡适在北大工學院四十周年的讲话中,介绍了美国大学是如何通过校友会得到人力物力上的捐助。他认为校友会是美国大学的一大贡献,是私立大学不但能够继续,而且能够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著名高校燕京大学、岭南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等,也有校友捐赠办学的传统。一度岭南大学的校友想恢复岭南大学,但由于体制限制,最终只能在中山大学里面恢复了一个岭南学院。校友对母校的忠诚可见一斑。
一些人追问潘石屹等人为何不捐给中国大学的质疑,不妨换个角度来看,那就是中国大学为何难以获得社会的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