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曲霉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5-10-21 17:48郑伟祝明国
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分生孢子气囊霉菌

郑伟 祝明国

禽曲霉菌病是家禽一种常见的真菌病。禽曲霉菌病的其他名称为真菌或霉菌性肺炎、肺真菌病、支气管真菌病。

1病原分析

本病病原是曲霉菌属(约600种),其中以烟曲霉菌致病性最强,此外黄曲霉菌、黑曲霉菌、青霉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这些霉菌和其产生的孢子,常污染饲料、垫草、墙壁、地面、空气等,这是引起本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病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本病多发生于温暖潮湿的梅雨季节,这正是霉菌最适宜增殖的季节,往往造成本病的暴发。此外,本病可经污染的孵化器或孵化传播,幼禽出壳后1日龄即可患病,出现呼吸道症状。各种家禽和野禽对曲霉菌都具有易感性,尤以2周龄以下的雏禽最易感,常呈急性暴发,死亡率达50%以上;成年家禽较少发生,大多因饲喂霉变饲料引起,常呈慢性经过,死亡率不高。霉菌孢子对外界环境(干燥、日光)抵抗力很强,可存活很长时间。120min干热1h,煮沸5min才可将其杀死,一般消毒药液需1~3h才能将其杀死。曲霉菌在显微镜下观察,形态特点是分生孢子柄较短,顶囊由分生孢子柄逐渐膨大而形成,状如烧瓶;顶囊长出小梗,小梗和分生孢子链按与分生孢子柄轴平行的方向升起,分生孢子呈串珠状、放射状排列。孢子呈现灰、绿或蓝绿色。

2临床与剖检变化

禽曲霉菌病的症状表现取决于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以及感染是局部的还是扩散性的。禽类的曲霉菌病常局限于小呼吸道系统,引起气囊和肺部的鲜红色病变。在幼禽,该病主要表现为雏鸡肺炎。其他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病雏食欲减少或废绝,体温升高,口渴喜饮,精神不振,眼半闭,缩头垂翅,羽毛松乱无光泽,呼吸急速,张口呼吸,鼻腔常流清涕,呼吸时常发生特殊“沙哑声”或“呼哧声”。病雏常出现腹泻下痢,最后倒地,头向后弯曲,昏睡死亡。霉菌感染到脑部则会引起霉菌性脑炎,常出现神经症状。有些雏鸡可发生曲霉菌性眼炎,通常是一侧眼的瞬膜下形成一绿豆大小的隆起,致使眼睑鼓起,用力挤压可见黄色干酪样物,有些鸡角膜中央形成溃疡。成年鸭病例常见张口呼吸,食欲减退,间隙下痢,有的跛行,病程较长,可达10天以上。

剖检:可见肺和气囊有数量不等的淡黄色或灰白色霉菌结节,结节柔软有弹性,内容物呈干酪样,或气囊有淡黄色纤维素渗出,混浊变厚。肺上有多个结节时,可使肺组织质地变硬、弹性消失。部分病例窦腔内有浆液性分泌物,具有神经症状的雏禽脑膜和脑实质亦有霉菌结节。成年家禽可見肺表面和气囊壁上有圆碟状中央微凹的成团霉菌斑块,霉菌菌落清晰可见,呈黑色或淡绿色。可采取病灶的霉菌结节少许,置于玻片上,加生理盐水或10%氢氧化钾1~2滴,混匀,加盖玻片镜检,若见曲霉菌丝及孢子,即可确诊。

3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曲霉菌病并不是动物源性或接触传染性疾病。频繁接触发霉的稻草、堆肥,或者是有曲霉菌及其他过敏原性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的腐败有机物质,容易引起过敏性肺炎,严重免疫缺陷者可发生条件性感染,这就包括曲霉菌病。因此,应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不用发霉垫草和霉变饲料是预防曲霉菌病的主要措施。梅雨季节,特别是育雏期,其禽舍必须每天清扫消毒,保持干燥、清洁,勤换垫草,使用过的垫草切勿重复使用。

治疗方法:发现病禽立即隔离治疗,可用制霉菌素每只雏禽5000~8000IU;成年家禽按每千克体重2万~4万U服用,每天2次,连用3~5天。或用克霉咗每100羽雏禽用1g混于饲料中服用。也可用0.05%硫酸铜溶液饮水,均有一定的疗效。

中药治疗以清咽利喉、平喘解毒为治则。①桔梗260g、蒲公英500g、苏叶500g、枇杷叶15g、知母20g、金银花30g,上药煎汤1000mL(1000羽雏鸡1天用量),拌料内服,每天3次,连服5~7天。另外在饮水中加0.1%高锰酸钾。同时对病重雏鸡进行特殊护理:用滴管滴服上述中药液,每天2次,每次0.5mL;每羽另每次口服制霉菌素5000U,每天2次,连服3天。②鱼腥草100g、蒲公英50g、连翘30g(每100羽雏禽量),煎汁饮用,每天1剂,连续用3~4天。③金银花30g、连翘30g、炒莱菔子30g、丹皮15g、黄芩15g、柴胡18g、知母18g、桑白皮12g、枇杷叶12g、生甘草12g,煎汤取汁1000mL,每天4次拌料喂服,重症鸡灌服0.5mL,每天1剂,连用4剂。④鱼腥草360g、蒲公英180g、黄芩90g、葶苈子90g、桔梗90g、苦参90g(200羽雏禽量),共研为末,拌料喂服,每羽每次0.5g,每天3次,连服3天。

猜你喜欢
分生孢子气囊霉菌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我国成功研制世界目前最大火箭分离气囊
玉米小斑病抗病鉴定接种培养基的产孢技术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这个圣诞很热闹:霉菌也要过圣诞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迷你救生充气囊
霉菌的新朋友—地衣
地衣和霉菌
跟踪导练(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