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
摘 要:中职学校美育教学是对中职生美学意识的培养,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培养中职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也是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存在于德智体劳的教育过程中,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任务是塑造和形成中职生优美、高尚、丰富的感情。
关键词:中职生;专业课;音乐欣赏
一、中职学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必要性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师潜意识里认为中职教育仅仅是传授给受教育者一门技术而已,因而只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其德育、美育方面的教育,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不完善的。中职学校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还应有高尚的审美素质,这是素质教育所要求达到的目标。一些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与动手技能,而忽视美学意识的培养与文化知识,极大地限制了中职生学习与创造潜能的发挥。专业课教师没有把专业课教学中实施美育作为自己教育工作的自觉行动,认识不到位,不注意在自己的教学中融入美育,而且还有意无意地弱化学生的审美需求,压抑中职生的审美尝试,使中职学校的审美教育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另外,专业课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比较大,教学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学生的主体性没能真正发挥。因此,有必要在中职学校专业课中实施美育,这对于陶冶中职生情操、发展智能、身心健康和个性优化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我从事音乐专业教学近二十年,始终把美学教育贯穿于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理论联系实际,创设美的教学意境,引导学生体会愉悦,使专业课教学形成真与善的结合,真正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声乐教学是情感教育,主要通过对声乐作品的演唱,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歌声把歌曲的情感内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掌握声乐的演唱技能和技巧。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我把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与大家分享,共同探讨。
二、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方法
1.理解歌曲教学中表达的情感美
情感是歌曲的生命,是声乐教学的灵魂,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情感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初学声乐的学生,往往忽视情感表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片面地追求歌唱技巧,而忽略情感的表达,其表情变得机械木讷。作为声乐教师,应该把声乐教材中的思想品位和技能训练要求结合起来教学,如:冼星海的经典声乐作品《黄水谣》,这首作品几乎是每个声乐学习者开口即唱的声乐作品,之所以能这样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在学唱歌曲《黄水谣》时,已经被音乐深深地感动,演唱时再根据情感进行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演唱,体会黄河两岸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所遭受的深重苦难,揭露、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入侵华北以来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学生演唱歌曲并用表演的方式来诠释对作品的理解,最后体会情感升华所带来的审美效果。
2.体会音乐欣赏中蕴含的美
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欣赏教学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我们每学习一首新的作品时都要通过媒体欣赏音视频,声画并茂,视听结合,使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直观而形象,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激发情绪,丰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大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在音乐实践中表现美、创造美
我们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魅力,激活学生表现美的欲望和创造美的冲动。对唱过的音乐作品鼓励学生进行翻唱、改编演唱,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把他們对音乐的感受通过创作表现出来。让学生自己获得参与表现的满足感。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世界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并受到美的熏陶。我们还鼓励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增加对真善美的认识,提高审美能力。如:学校每年都举办校园艺术节活动,五四歌咏比赛,还有各专业技能赛、校园卡拉OK赛等等,通过参加审美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乐观的情绪,增强其生活学习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身心。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滋养中职生的知性、理性,而且能培养其自由的创造力,并在较深刻的意义上塑造完美的人格和高度发展的个性。
音乐的熏陶,在令中职生得到深度体验的同时,其情感不但能得到宣泄,而且灵魂能够得到净化,其生命也能得到超越。因为当他们从作品中体验到作曲家的生命意识和情感激流而为之心醉神迷时,就会在灵魂深处产生一种情感冲击,从而使心灵获得一种更新和再生。美育是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对于中职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金佳.论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9).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