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璇 丁山
摘要:城市意象是在各异的不同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体现城市特色,促进城市形象的传播。城市意象与城市景观设计是相互关联的,而景观雕塑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城市意象理念融入城市景观雕塑的设计中,才能切实符合建设特色城市的要求。文中在总结南京地区若干景观雕塑设计实践的前提下,提出了城市意象语境下的景观雕塑设计的新途径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意象;景观雕塑
一、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
针对目前面临的城市特色消褪和城市趋同问题,建立更有特色的城市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目标。而城市意象是基于一个城市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对城市未来的发展,经过高度抽象的概括,提炼出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精神实质。凯文·林奇提出“城市意象”的概念,它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这里的城市意象应具有两层递进的含义,其一是指人们的潜意识中对城市的感觉和印象,此时的城市意象类似于城市的空间形态或视觉景观。其二则是指公众普遍认同的具有城市自身发展脉络痕迹的特征和特色。
二、南京的城市意象
如何运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特色的城市,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热点关注问题。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自古有长江作为天堑、山水环绕、屏障江南的优越地理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城市整体的文化定位是博采“六朝古都” 历史文化精华,彰显“博爱之都” 现代风采,龙盘虎踞的南京城自古以来在营造上就保持有优良的传统,包括历史空间的传承、注重城市整体设计、人工造物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重要空间场所的塑造等,可以说南京城市的设计发展历史是连续渐进的。
三、城市意象与景观雕塑的关系
城市意象是对一个城市自然人文环境的一个提炼和总结,环境景观设计作为城市意象的具象表达形式,有利于城市和諧稳定的发展。而景观雕塑是城市景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与城市意象的形成也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南京市新街口的孙中山雕像,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入口的雕塑群,南京长江大桥上的浮雕,都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历史事件与城市记忆,孕育着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轨迹和文化传承。还例如,南京火车站前的现代雕塑与玄武湖的风景相得益彰,河西奥体中心公园的雕塑小品也展现着的体育精神和南京城市的魅力。
城市意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形态;二是人文景观。自然形态的山水风光是城市景观立体轮廓的丰富与软化;人文景观是对自然景观的有益补充和说明。城市雕塑的设计与创作,必然要紧密围绕城市意象展开。既可以是对自然形态的呼应,也可以是对人文景观的缅怀。
四、对南京景观雕塑设计的未来展望
景观雕塑具有强大的艺术特征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城市环境营造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南京市而言,如何设计出体现南京城市意象,促进城市形象传播,又符合时代精神的雕塑作品,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地域文化特征
基于对城市意象的表达,景观雕塑的发展将会更加注重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景观雕塑设计应该是对场地的深刻理解与对环境精神的具象表达,不能一味的追求所谓的形式表达,而忽略地方特色和场地精神。在实践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与深刻的研究,要彰显作品的个性,又要蕴含着对城市意向的理解和作品主旨的表达。例如,2014年南京举办第二届青年奥运会,借此契机,有利于南京城市雕塑的发展,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在南京青奥公园中又很多运动特色的雕塑小品(图1,图2),这些雕塑作品不仅对体育精神的诠释,也是对城市形象的有力传播。毫无疑问南京城市雕塑借此机会将得到大力发展,从而进一步推进城市景观雕塑的开拓创新。
(二)注重新材料的运用
物质材料是雕塑的外在形式,在科技发展的趋势下,新材料在雕塑设计中的运用引起设计者的广泛关注。而景观雕塑放置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雕塑材质坚韧耐久,必须经得起户外各种自然环境和人为损坏。如传统材料中的铜,石材等在户外日晒雨淋后会出现严重的锈蚀和老化情况,那么像玻璃钢这样的新材料就可以克服这些问题。新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活力,更能体现时代的精神和贴近人们的生活与心理。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正是抓住这点,在设计雕塑作品中融入高科技,强调与人们的互动,从而让人们更加主动的理解作品的本质。
(三)强调绿色生态主题
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背景中,南京作为国内领先水平的园林绿化城市,同时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因此,雕塑作为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也应该体现绿色生态的特点,城市雕塑的发展必定会符合生态主题的趋势,体现物质与精神、科技与情感、人类与自然的平衡。例如,通过打造绿色雕塑、生态雕塑系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
五、总结
城市意象是解读一个城市的基础,是城市建设理论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城市不断发展所形成的必然产物。希望通过城市意象的角度发现南京城市特色这个新视角,将其运用到南京景观雕塑设计之中,这对于探索特色的城市景观雕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汇龙,对城市公共雕塑的再认识[J].艺苑,2011(5)
[2]孙振华,《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文化》.雕塑,2005,(3)
[3]诸宁,景观雕塑与城市形象传播——兼论南京城市雕塑的多样性功能 [J]林业科技开发,2012.12
作者简介:刘璇(1990.12~),女,皖,南京林业大学,硕士(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丁山,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