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麒麟 刘硕
摘要:我国土地面积广阔,然而土地资源却相当稀缺。因此,土地复垦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此同时,土地复垦和生态建设工作又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土地复垦;现状问题;意义
我国的土地复垦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大量的土地由于工矿企业的发展和建设而遭受严重破坏 ,被破坏后又没有有效的进行土地复垦利用,在这个过程,也衍生了一系列问题,诸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相关问题,人地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进行土地复垦具有一定的迫切性和极大的经济社会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土地复垦过程中所遇到的的现状问题如下
1.土地复垦的潜力巨大
土地复垦的工作性质具有涉及范围广泛,时间的长期性,以及相当强的的政策性等一系列特点。目前全国有各类破坏废弃的土地 2 亿亩左右。我国累计复垦土地仅占废弃土地总量的 10%左右,其中有半数以上的可以土地复垦为耕地用途,余下的废弃土地可以复垦成为建设用地以及其他农用地。同时也表明现有土地复垦具有巨大的复垦潜力和复垦前景。
2.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发展缓慢
土地复垦相关政策和法规零散的分布于各种不同种类的法律中,因此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一致性的完整法律體系。在追究起具体的责任,权利,规定的时候,相关方面规定并不明确,从而导致了经常发生相推诿的情况。企业法律观念和土地复垦意识不强。加上长期法律约束的力度不够、公众监督的严重缺失,因而开展土地复垦单靠政府和企业的的自觉性就变得不切实际。
3.土地复垦的管理体制和技术标准体系缺乏
我国幅员辽阔,因为矿产资源开采形式繁多,所以也就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破坏类型。根据这些不同形式的土地破坏类型,就需要进行因地制宜的投入所需要的相应的技术,专业的技术人员,合理的资金和人力。因此,要对症下药,分门别类的确立行业的相关技术标准;实事求是的建立复垦技术标准机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从体制上、技术上和人员配置上去提高土地复垦质量和利用率。
4.土地复垦的社会意识和奖惩机制的缺失
在了解到破坏土地的危害性的同时,要让社会意识到复垦土地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进行:通过有效的宣讲鼓励社会参与立法,赋予社会公众对土地复垦的监督权力。应该继续坚持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严格执法 ,强化管理,充分运用行政措施 , 保证土地复垦任务完成。
二、土地复垦在我国的实际意义体现
1.土地复垦能够有效缓解我国耕地紧张的局势
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大力推进土地复垦,从而解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的现实问题。我国土地总面积 960万 km2,约占世界陆地的 1/15,但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数的1/3。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各行各业对土地的需求量也激增,人多地少的矛盾就越发凸显,土地资源的压力也逐渐增大,从而成为了制约社会和经济的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的被破坏的土地都是可以通过土地复垦重新得到恢复并加以利用的,其中大部分都可以复垦为耕地来达到缓解我国耕地紧张的现状。
2.土地复垦能有效的减轻和释放企业的经济负担
在以前,对被破坏土地的通常解决方案是直接赔偿或者国家征地安置,这种方案直接就导致了企业在生产成本投入的增加和经济负担的加重。通过土地复垦 ,企业可以利用拥有的优势 , 一方面帮助农民复垦,从而创造生态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可用复垦后的土地跟被破坏的进行相应比例的土地置换,由此来有效降低在在征地过程中的资金花费。企业享有使用权的的复垦土地可用作商业用途,这就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可以减少征用土地和支付损失补偿 ,从而减轻了企业的经济负担。
3.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选择是土地复垦
由于工矿企业占有大面积的农田 ,对土地造成了很多破坏,由此产生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塌陷积涝,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问题,在一些矿区,情况更加的复杂恶劣。这些生态环境所遭受严重的破坏,只有通过土地复垦的有效开展 ,才可以扭转这种状况,进而达到消除身体健康或生命安全危害隐患的目的。
4.土地复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在工矿企业所损毁和压占的土地当中 ,其中大多数都是耕地和园田,这就导致了周边的农用土地不断减少。随着土地的日益减少 , 反过来就会使人均耕地面积下降 ,从而使少地无地农民人数增加,一方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 ,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国家相应的负担 ,同时也易造成企业和当地农民在征地赔偿等一系列问题上产生矛盾 ,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土地复垦 不仅在为国家减轻负担 ,还为征地附件的农民开辟了新的生活就业出路 ,有效的缓解了企业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达到了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的最终目的。
我国是一个土地大国, 又是一个人口大国, 土地复垦的潜力很大, 问题和特点也很明显。土地复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我们应对现有土地进行珍惜利用和高度保护。并对因从前生产建设而遭破坏的土地 ,通过合理的土地复垦措施和技术方法 ,重新恢复其利用,这才能得以体现土地复垦长期而重大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增华,孙群.对土地复垦的一点认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1)
[2]潘明才.我国土地复垦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00(7).
[3]刘仁芙.我国土地复垦形势与政策建议[J]中国土地科学 2002(3).
[4]金丹,卞正富.国内外土地复垦政策法规比较与借鉴[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0)
作者简介:张麒麟,男,硕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自然地理学方面的研究。
刘硕,男,硕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自然地理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