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华民族活动的最早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遗留下来很多宝贵的历史档案资料和文物,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石室(藏经洞)档案库就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极为珍贵的一个档案库。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论了敦煌莫高窟的起源、发展、现状及旅游与保护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档案库;藏经洞;敦煌研究院;档案资料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古代遗留下来的极其珍贵、罕见的档案库,以其营造过程、悠久的经历及巨量的藏品而著称,也被世人称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更有“东方卢浮宫”之称。其中,现存洞窟共有735座,洞窟中保存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便是世人熟知的壁画(共约4.5万平方米),最广泛的题材是尊像画,即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等;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中各种故事完成的连环画;经变画,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经变,综合表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宣扬想象中的极乐世界;佛教史迹画,表现佛教在印度、中亚、中国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人物相结合的题材;供养人画像,即开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这是一部肖像史。另外还有被盗的藏经洞,洞内也存放着大量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4万余件。正是凭着其规模之大、藏品之多,在1987年,敦煌莫高窟正式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莫高窟的起源
说起莫高窟的宏伟壮观、规模巨大就不得不谈起她悠久的历史,很多人也许想想不到,她的第一座洞窟则是由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灵感突现,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这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法 :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此后,随着历史的发展,莫高窟经历了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直至清朝,佛教及佛教信徒不断地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丰富石窟及石窟的内容,到唐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敦煌莫高窟的石窟数已有千余个之多。
其被盗情况与现状
敦煌莫高窟从十六国到元朝,石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十个朝代,藏品众多,从1500年至今,乐樽的那个石窟早已无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经过风沙侵蚀仍保存着十个朝代的750多个洞窟,窟内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和唐宋窟檐木构建筑五座。此外,还有在藏经洞发现的四、五万件手写本文献及各种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艺术作品一件件阵列起来,便是一座超过25公里长的世界大画廊。而这也成了盗墓者与西方列强眼中的焦点,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4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1907年、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被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盗窃和破坏行为使敦煌文物受到极大损失。
旅游与保护
为了针对石窟日益严重的损坏与盗窃现象,在1944年由被后人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先生的倡导下,经国家批准,在敦煌设立了莫高窟的保护、研究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在常书鸿先生的领导下对敦煌石窟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清理。新中国建立后,研究所不断受到国家的重视,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直至今日的“敦煌研究院”。
与此同时,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也十分全面,有针对石窟沙质的坚固保护工作,也有对壁画颜料的分析,从而修复已损壁画。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的深入与中外技术的合作,研究人员也研发了许多针对性的措施与新型颜料,用于加固和修复石窟和修复壁虎、新型的石质文物与土质文物的加固材料,从而使敦煌的石窟与壁画以及周边环境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也使得莫高窟焕发了昔日的光彩。
在旅游方面,申遗成功后的敦煌莫高窟可谓压力重大,官方的数据显示,在旅游旺季,莫高窟每天至少要接受约4000名游客,也曾创下了最多一月接受了7万人,这也给莫高窟的环境敲响了警钟,大量的“三气”(热气、湿气、废气)排放会严重地破坏洞窟内的环境,同时也会催化壁画产生气泡、起甲,从而也会导致莫高窟的整体体质恶化。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国也汲取了西方的保护经验,准备建立具有针对性保护措施的“中国遗产管理委员会”,具体思路便是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设立,从而使管理具体化、系统化,也能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莫高窟以及其他遗产进行针对性保护。与此同时,针对世界遗产的旅游法规也在策划之中,这样,便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内更加规范地进行旅游行为。
“我们不能以牺牲珍贵文物为代价换取旅游业的发展,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保护而拒游客于门外,而是要在切实保护和管理好文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敦煌莫高窟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在神秘的三危山下的峭壁上,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她悠久的历史使人肃然起敬,我们在欣赏她优美的同时,更应该尊敬她、爱护她,使她那悠久的历史得以长存并发扬!
参考文献
[1]王艳明.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国际合作探索科学保护[DB].新华网,2003-03-06.
[2]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1~2003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缪家福.世界遗产:反思人类价值观的新视点——以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为例[J].思想战线,2004(1).
[4]樊锦诗.为了敦煌的久远长存——敦煌石窟保护的探索历程[J].敦煌研究,2004,(3).
作者简介
张珊,女,河北故城人,河南大学出版社馆员,河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研究员,主要从事档案管理与研究。